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夥伴角色,他們引導、支持和培育孩子,對孩子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透過家長教育,學校能夠與家長建立緊密聯繫和合作,共同為孩子提供支持和指導。教育局於2022年年底推出了《家長教育課程架構(小學)》,鼓勵全港小學在設計課程或活動時參考該架構的核心範疇內容,讓家長能夠學習培養子女時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然而,我們應該思考:哪些家長教育的項目對孩子和家長都具有意義呢?
一場特別的家長教育
我們邀請了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的LBD(learning by doing,從做中學)老師,分享一個很有價值的家長教育活動。這個活動讓孩子將在課堂中學到的經驗教授給家長,讓家長親身體驗課堂活動的好處。透過這樣的互動,家長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學習體驗,並增加對教育及LBD的參與感和理解。這種方法使家長直接體驗課堂活動和孩子的學習經驗,強化了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並建立了家長、學校和孩子之間更緊密的聯繫。同時,這也為孩子提供了展示在學校成就和學習成果的機會,並感受到家長對他們學習的重視和支持。以下是老師的分享:
嗇色園主辦可銘學校於一、二年級常識科推行LBD課程,致力為學生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課程──透過動手做的體驗式教學。最近小一學生剛在「成長變變變」主題中學習如何處理情緒問題。他們在分組討論中,想到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來幫助自已、同學處理情緒。而我們認為情緒這個課題不只適合學生,同時也適合大人們,由其在生活壓力巨大的香港,學會情緒管理,紓緩生活不快的事情,是一個重大的人生課題。於是,我們忽發奇想,讓小一學生扮演小老師,把課堂所學的知識教授給一至六年級的家長,進行一場較為特別的家長教育。一來可以培訓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技巧。二來,可以透過學生與家長的互動讓家長更了解子女在LBD課堂的學習內容和課堂特色。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
於是,我們在LBD FUN DAY當天舉辦了一場由3位小一學生施教的情緒瓶製作工作坊。在工作坊中,家長們會經歷一年級學生在LBD課堂的內容。首先,小老師們會引導家長們進行反思,提問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事情令自已感到不開心。然後,用便利貼寫出或畫出可以幫助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最後,便是和組員進行分享和投票選出自己認為最能夠幫助自己控制情緒的方法。
在過程中,家長體會到LBD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常常會用開放式的問題提問學生,讓學生發揮創意,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給出多樣性的答案,而非傳統教書中預設的3至4個固定答案。完成這部分後,小老師們會向家長推介他們非常喜歡的一個方法──情緒瓶。並教家長一起製作情緒瓶,完成製作後,大家一起搖動着手中的情緒瓶,看着緩緩飄落的雪花,令大家的心情在同一時間靜了下來。
在這次工作坊中,讓家長透過體驗式的教學,認識LBD着重真實性、探究、表達和選擇和高參與度的課程特色。同時從小老師身上,可以看到孩子們參與LBD後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