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4年的等待,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HKU ICB)的年度盛事「港大日」於12月16日至18日在香港大學本部校園隆重舉行。這一盛會為全球校友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回歸母校,重溫同窗情誼,並共同探討未來發展。
12月17日,香港嘉裏酒店精英雲集,高朋滿座,2023港大日重要環節──「港大講堂」在此舉辦。本次講堂主題為「展望新年:巨變下的開放與復甦」,港大ICB特邀16位學界及政商界重量級嘉賓圍繞四大主題,從國際到國內,從宏觀到微觀,進行主題演講和圓桌討論,為校友帶來一場思想盛宴。午餐環節,特邀恆隆集團及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先生進行主題演講。
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HKU ICB)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在開場致辭中表示,「港大日」已成為校友和學員每年期待的思想盛宴,聚集了海內外思想者,探討年度政經焦點。
國際變局下的世界與中國
第一部分为國際變局下的世界與中國。香港特區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先生,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前主任李成教授,中環資產投資基金創辦人譚新強先生,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四位嘉賓做深度分享並進行圓桌對談。鳳凰網《香港號》總監、主持人陳箋女士擔任圓桌對談環節主持人。
曾鈺成先生分享主題為「變局下的香港」,曾先生表示,香港的未來,在於讓中央放心看到「一國」。在香港得到充分尊重,同時讓世界看到香港保持獨特的措施和決心。李成教授認為,中美關係不是垂直墜落,而是迴旋下滑,仍有迴旋餘地。美國不是鐵板一塊,各基層、利益集團意見不一,某些領域中仍需與中國合作。譚新強先生與現場嘉賓及校友討論中國的發展戰略能超越美國嗎,他認為:「我們需要重建中國人自己的信心,包括投資者信心、消費者信心,關注生育率降低、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問題,擴大開放才能實現國際化進而挑戰美元地位。」劉寧榮教授帶來主題為重置全球化:一球兩制下尋找融合之路的深度分享。劉寧榮教授表示,中美之間的溝通交流很重要。中美人民對彼此認知有巨大的誤差,需要敞開心扉的交流,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共性多於不同。
港深雙城記與中國經濟新支點
第二部分为港深雙城記與中國經濟新支點。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專業應用教授、前信報執行董事及副社長陳景祥教授,香港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先生,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原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車品覺先生出席並帶來深度分享並進行圓桌對談。廣東廣播電視台駐香港首席代表朱可女士擔任圓桌對談環節主持人。
方舟博士著重於探討香港北部都會區對於深圳和香港的戰略意義。他指出,香港北部都會區的成功與否將取決於產業的導入,強調深圳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陳景祥教授則提出了香港與大灣區之間的互惠關係,分析了大灣區經濟融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挑戰,包括生產要素價格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及心態和價值觀的轉變。
鄧飛先生從另一個角度看大灣區發展,與大家探討教育產業化如何推動香港成為大灣區國際教育樞紐。鄧飛先生表示:「為保持香港教育國際化的領先地位,應增加亞洲其他國家地區的學生數量,從教育領域為國家與特區拓展軟實力。」車品覺先生從科技創新與大數據的角度出發,分享主題為「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推進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格局」。他提出,在探索數位經濟發展時,需要在不同法制下尋找數據流通的最大公約數,並制定靈活的數據安全規則。此外,他建議香港應該發揮其優勢,成為大灣區內企業的數據樞紐。
經濟低迷的轉捩點何時來臨
「港大講堂」午餐會環節,特邀大紫荊勛賢、恆隆集團及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先生帶來主題分享:經濟低迷的轉捩點何時來臨?──地緣政治與科技變局如何改變全球經濟前景。陳啟宗先生認為,當前,不僅是經濟,而是人類到了及其重要的臨界點。現在發生的不是迴圈性的改變,是結構性的改變,是長時期的。當下是保命和保本的時候。
陳啟宗先生隨後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人類社會來到了及其重要的臨界點:第一、科技發展產生的巨大變化,而科技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慢慢超過正面影響;第二、氣候變化:西方是污染世界的原創者,發展中國家緊隨其後且有超越的趨勢;第三、俄烏戰爭爆發導致的世界能源格局大洗牌;第四、世界碎片化無法避免的趨勢;第五、人類經歷了有史以來的最大道德標準下滑,佔世界人口總數60%的人口道德標準與西方主導的標準不一樣。
全球與中國經濟展望
經濟學家陶冬博士,高風諮詢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HKU ICB顧問委員會委員謝祖墀博士,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HKU ICB顧問委員會委員肖松博士,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花旗銀行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劉利剛博士擔任分享嘉賓並進行圓桌對談。資深傳媒人馬媛女士擔任圓桌對談環節主持人。
陶冬博士就全球經濟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強弱和速度將關鍵影響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向。他特別提到中國經濟的復甦模式為N型。謝祖墀博士則探討了大變局下的戰略思考,分析了導致一些外資企業撤出中國的原因,包括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政府壓力、對經濟蕭條的預期,以及中國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和羊群心理。
肖松博士在其演講中強調了科技創新在全球及本土產業中的重要性,論述了產業結構的巨變,包括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的轉變、科技對產業的重塑,以及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產業共識。劉利剛博士則集中在中美經濟與市場的展望,他強調中國需果斷且系統性地推出政策應對房地產市場低迷,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經驗,避免房產市場成為拖累經濟的長期因素,提倡政府對私人房地產開發商進行主導的債務重組。
香港新現實與新機遇
第四部分主題為香港新現實與新機遇,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現公共行政學顧問張炳良教授,中原集團創辦人兼主席、HKU ICB顧問委員會委員施永青先生,香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王向偉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公共事務及研究部總經理洪雯博士展開深度分享及對談。鳳凰衛視香港新聞採訪中心助理主任金小菲女士擔任圓桌對談環節主持人。
張炳良教授的分享著重於探討香港在內外新形勢下如何展現其特色及發揮仲介功能,他強調香港連接中西的獨特價值,認為香港應堅守這一地位。施永青先生則討論了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價值,提倡應在政商關係中區分西方政府與民間,以商業為主導。
王向偉先生結合多年媒體從業經驗,帶來主題為「第三隻眼睛看香港」的主題分享。他表示:「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的視窗,香港在金融服務、科創、交通物流、醫療服務和教育等方面,仍大有可為。香港不僅不應自甘淪落,還應該積極發揮其獨特作用。」洪雯博士圍繞橄欖型社會能否彌合兩個香港,表示構建橄欖型社會有一個方向,兩條路徑,「一個方向是在兩極分化的社會搭建階梯,推動階層流動,兩條實踐路徑是安居和樂業。」
聆聽智者睿見、剖析未來挑戰、交流創新動力、啟迪深度思考,港大講堂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圓滿結束,講堂雖落幕,思辨與學習的腳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