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價值觀,有人覺得在港生活不及西方自由。這可以理解。但在港生活也有顯著好過西方的地方──起碼對我這種要求低的人來說:
1.公交:便捷程度幾乎舉世無匹,95%的人無須開車也能上班上學買餸。美國的這個比例幾乎是倒過來;
2.安全:很少要擔心被偷、搶、暴力對待(對女性來說則是性侵)。
香港並非沒有嚴重的暴力,但通常是出於某些瓜葛,私仇或幫會,很少三唔識七的針對,例如美國大城市常見的petty crime,通常是急於搵錢買毒品頂癮,邊個俾佢撞到就倒霉。
但如果你理想高遠,不滿足於這兩類生活優勢,香港也就吸引不了你。
近來的一些擔憂
但希望不是我神經質,香港近年在安全度上,似乎朝不利的方向發展。交通傷亡幾乎每天有,工業傷亡感覺上每兩三日就有一單,輕生致死更>1宗/日,醫療事故也有增加的趨勢,而且有些看似無厘頭。此外,由於人人帶手機隨時攝錄,網上日日都有人在人口密集處為小事大吵大鬧,似乎博做網紅。
過去這兩天令人心噏的是:接連兩個男長者在醫療設施範圍內死亡。一是輸氧而未開氣閥;二是有患者被發現血壓計接駁喉纏頸。
前者當局責無旁貸。後一案例雖然有關的公布用中性字眼,但難免有人估:是否患者背着醫院人員的自作為?如今潮流興民粹/極左,弱勢no fault。若果真有患者輕生,公院睇唔實,尤其係老弱,疏忽關顧,鞠躬道歉都冇用。聽日怕會有媒體大字引述家人:還我人來!
由於社會風氣一面倒,當局有必要檢討教、醫、工、社、住各方面的規程和執行方法,盡可能減少意外。
新增免簽入境國家 對外開放力度加大
這兩天最能說明中國今後兩三年對外風向的是:單方面讓5個西歐國家和大馬公民免簽入境。且看下一步會否擴至近年與華矛盾較多的法、德、英、韓、日。不用說,最後才是美國。
2023年底是鄧小平三中全會宣布開放改革45周年。此刻來提升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深度,或可稱為開放改革2.0。主動對西方人入境免簽,是很重要的訊號。若此,香港對西方人和資金豈非要更加開放,否則何以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
反過來,大概除了明顯涉及國安的issues,本港對一些意識形態問題的處理,或者也需要review,以更好地配合深化對外開放的國策。
港與前海若迅速融合,港人上前海工作、進修、生活時,慣用的資訊是否與在港時相同,還是說要改用內地的標準?亦即在港時用Google、FB、WhatsApp,一過境就改用內地的counterpart微信、百度,暫停與在港和海外親友的聯絡?
原刊於作者網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