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由美日等12個國家組成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即 TTP 部長級會議在美國亞特蘭大經過持續多日的會議,達成一連串協議,完成長達五年的馬拉松式談判。這個佔全球經濟達四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協議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中國官民咸皆發出多種不同聲音,評論這樁與中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大事。網上所見,左派憤青和經常受到他們攻擊的自由主義公共知識分子這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這次關係似乎有點微妙。自由主義公共知識分子認定,TPP 對中國經濟帶來嚴重衝擊;左派憤青則根據這些公共知識分子的分析,大肆撻伐美國人意圖阻礙中國的崛起。以此相對照,中國政府的發言人則淡定得多,認為 TPP 不會對中國帶來太大的影響。
確實 TPP 現在只是到達成協議階段。根據協議規定,需要各國國會批准,協議才能生效。按照目前簽字國的政治態勢,抵達生效階段恐怕需時以年計。
全球化下的產業轉移
中國以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新政,扭轉毛澤東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劣勢。使一窮二白的中國迅速成長為位居全球次席的經濟強國。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開放居功至偉。正如筆者之前幾篇文章中所指出的,中國的成功首先在於鄧小平的睿智,洞察了當年全球浪潮初起之際,大量歐美日本的人手職位受困於高工資,正要向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哪一個國家奪得這些職位,哪一個國家經濟必定馬上起飛。因為伴隨這些人手職位,歐美日本一併提供技術、設備乃至銷售市場:這就是全球化下的產業轉移,或者叫做到最低成本的地方生產。
鄧小老反覆教誨中國國民要抓住機遇,並推出最有效的激勵機制,那就是官員銓敘以發展經濟的能力為準則。而當年最有效發展經濟的手段就是向國外招商引資,說到底就是競奪那些人手職位。結果中國大獲全勝,幾乎囊括了西方那些準備乃至不準備外移的人手職位。使那段時期全球化的幾乎所有好處盡歸中國。在這一過程中,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起飛的最主要引擎。尤其是新世紀中國加入世貿的最初七年,中國憑着這些產業轉移帶來的利益,經濟突飛猛進,三數年就再造一個中國,即 GDP 倍增。一直到金融海嘯,此調才嘎然而止。從這些歷歷在目的近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經濟起飛完全是借助先進經濟體產業轉移之力,與世界貿易,同世界接軌密不可分。
誰與中國爭鋒?
當我們回顧中國成功崛起的過程後,就會明暸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極端重要性,以及人手職位的國際間爭奪如何激烈,其結果導致的人手職位流向,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盛衰。中國雖然因為得益於鄧小老的睿智而取得上一輪競爭的輝煌勝利。但賽局並非一輪一勞永逸的爭奪。賽局的環境和基礎條件會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鬆懈與決策瑕疵足以使賽局逆轉。
金融海嘯標誌外部條件,即可能繼續流入中國的職位趨於枯竭;同時因為內部政治的原因,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行之已久的激勵機制。本來流入中國的職位已有流出的傾向。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 TPP,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可能產生的貿易轉移,即因為 TPP 的關稅及其它方面的安排致使本來在中國生產的工序轉移到 TPP 國家,也就是從中國流出人手職位到 TPP 國家。
現在外資企業在中國生產大約三分之一的工業產值,中國出口產品中有一半由外資生產,僱用幾千萬的工人,規模極為龐大。細檢參與 TPP 12國,能夠爭奪已在中國職位的其實不多。主要是其中並無足以對中國帶來極大壓力的人口大國。
12國中人口最多的是美國,近來一直有報道稱美國的生產成本只高於中國不足5%,在華美資公司已有把生產工序搬回美國者。必須注意這根本與 TPP 簽訂無關,因為貿易轉移的內涵是那些本來在中國生產,目標市場主要在美國的那些生產工序的轉移,這才與 TPP 有關。遷回美國的美資生產企業的決策只與中美生產成本差距有關,與 TPP 無關。
有印度沒中國才是惡夢
人口居次的日本,其發展經濟的策略與大部分亞洲國家吸引外資,引進職位的做法迴異。明治維新以來,從不讓外國製造企業在日本設廠生產,近年更因為出生率低,一直是職位輸出國,受此制約不可能因 TPP 簽訂而出現向日本的貿易轉移;在 TPP 12國中最有可能發生從中國吸走人手職位的貿易轉移是越南,越南發展水平低於中國,生產成本,尤其是工資水平明顯低於中國,本來就有紡織制鞋一類行業的生產工序從中國轉向越南,TPP 的簽約乃至生效無疑會使這種轉移加速,但越南人口9000萬,只是中國7%,容量不大,很容易注滿,即貿易轉移使當地對勞動需求增加,推動工資上升,失去成本優勢使轉移嘎然而止。至於其他九國或為高收入國家,或與美國已有非常緊密經濟關係,或人口稀少,發生貿易轉移危及中國的機會不大。
以目前 TPP 組成國家而論,這個自由貿易體系對中國經濟是有影響的,但影響不大,不足以傾覆中國經濟。根據報道,作為中國近鄰,且有與中國相約人口規模的印度,因為不滿 TPP 的某些要求而拒絕參加 TPP。這也可說是中國之大幸。如果印度躋身 TPP,以印度較中國為低的發展水平與人口規模,貿易轉移一經啟動,將逐步匯成洪流。
這樣當年中國橫掃全球人手職位的世界經濟格局轉變的歷史過程或將重現。只是流出職位的不再是歐美日本,而是當年作為全球職位虹吸中心的中國。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崛起的國家,消長的雙方將不復當時。中國研討 TPP 政策時最應關注印度的動向,中國不應讓有印度沒有中國的 TPP 出現,中國難以承受這種局面帶來的經濟衝擊。
﹙封面圖片:設計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