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如晦

近年每遇颱風暴雨前夕,總有不少人,包括學生愛於網上「集氣」,祈求風雨來襲,得享一天「風假」。要知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有點倒行逆施,如變成一種習慣或態度,實是不妙。

5年前「山竹」驚人的破壞力餘悸猶在,今年疫後復常的9月,又逢「蘇拉」來襲,加上世紀黑雨,9月未半,學校已停課3天。踏入10月,秋颱「小犬」來襲,停課再添一天,實是罕見。地球暖化,天氣極端,氣象學家一再警示,相信未來風雨斜橫的日子定必不少。唯近年每遇颱風暴雨前夕,總有一奇怪現象,就是不少人,包括學生總愛於網上「集氣」,祈求風雨來襲,得享一天「風假」。要知趨吉避凶乃人之常情,這種幸災樂禍的心態有點倒行逆施,如變成一種習慣或態度,實是不妙。

幸災樂禍 實是不妙

小時候家住鐵皮寮屋,每逢風季總是屋漏連夜雨。風雨過後的早上,總得清理屋內積存雨水、檢查家中財物損失。每次去尋回那被強風吹到不知去向的電視天線時,實感萬般無奈,於是念書讀到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特別有共鳴,覺得子美是千古知音,最能明白我的心情。

還記得一次超強颱風,家中窗戶被吹得搖搖欲墜,深恐被狂風吹走,全家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把窗子拉住,後幸得鄰人協助加固,才勉強捱過風暴,保住家園。後來看電影《歲月神偷》,主角夫婦倆在風暴下忘身守家的驚險場面,心中戚戚,彷彿回到小時候那些在風雨中擔驚受怕的日子,是如何祈求祝願雨季不要來。

若較之歷史上或現今世界各地的大型災難,香港遠離地震、避過戰害,稱得上是福地。但每次風雨侵擾後,多少對人命、財產造成不可或料的破壞及傷害。有人痛失摯愛,家園盡毀,有人受傷至成永久損害,亦有人辛苦經營的心血、祖業毀於一旦……試問這樣的景況,是值得祈求樂見的嗎?

念及他人 默默付出

更何況,在風雨如晦的日子,不少人守護着社會的秩序及安全,在惡劣天氣下,謹守崗位,服務大眾。一眾醫護、消防、警隊、飛行服務隊、路政、渠務人員等等,在風雨中盡忠職守、救急扶危,有時還要挑戰艱鉅的拯救或搶修任務,間中有聞不幸受傷甚至殉職者,叫人心酸;更不用說,其他在風雨侵擾後,讓社會盡快復常而徹夜工作的公共事務人員,他們都是默默耕耘的無名英雄,值得尊重及敬佩!

所以,只要想及後果,念及其他人在背後默默付出,相信就不會以求一天額外假期而「呼風喚雨」了。還要一提的是,那些在極端天氣下,仍以「勇敢」、「挑戰」、「見識」為由去追風逐浪之輩,其罔顧的,不單單是個人的生命,更是將他人的生命也一併押上。不敢苟同之餘,也實在不應效法。

惻隱之心,是慈悲憐憫,是共情交感,乃仁之端。雖然未必人人如詩聖般,在自身遭逢困厄之時,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淑世襟懷,但在21世紀、加上後疫情年代,個人主義、自我中心更為膨脹的當下,為免下一代變得麻木不仁、寡情涼薄,以杜漸防微,正視同理心的教育,實有必要性。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