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樂:大灣區活動範圍擴大 南下北上成常態

新形勢下,南下的旅客可能就只是過來買點東西、找個地方呆一下,即日來回;而北上的旅客也只會愈來愈平常,過夜還是不過夜,那看看各種服務的性價比、有無新意。

本港旅遊業雖然穩步復甦,但由於入境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傾向發掘本地特色的觀光旅遊,傳媒或統稱為「深度遊」。這種「深度遊」是跟以往「購物主導」的旅遊消費相比,明顯有所不同,有人便譏為「旺丁不旺財」、「賺不到大錢」的入境旅遊。所謂「深度遊」也不知是恭維還是諷刺了。

「深度遊」深極有限 實是旅客已習慣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近日在《明報》撰文,斷言這種「深度遊」,實在是「深極有限」。他指出,如果訪港的遊客只是縮短了逛廣東道的時間,改到西九戲曲中心打個轉、在門口拍拍照,這種玩法都算有「深度」的話,「深度遊」當然會成為主流;香港要推動「深度遊」,也不會有太大困難。然而把「深度遊」的定義放大,他不禁問這有助我們了解香港旅遊的未來,推動入境旅遊的發展嗎?

疫情後,新興的入境旅遊模式「深度」有多深──難道未出現「深度遊」之前,入境旅客就沒有「深度」?他指出,以前大批旅客蜂擁買名牌的時候,其實亦有旅客到郊野行山、露營,可是當時卻沒有多少傳媒會視後者為未來趨勢,更沒有「深度遊」的說法。

如今,在名牌豪客減少,而大筆消費於日常用品的入境旅客亦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才覺得這只是旅遊模式改變,搞些「深度」的「文化」活動,例如放煙花、舞火龍、擺夜市等,便可以將旅客數字推回接近舊日高位。先求「旺丁」,至於旅客的消費力是否仍然能夠維持以往水平,則只能日後再算。

呂大樂批評,如此應對「深度遊」的趨勢,很大程度是因為只知道,舊的入境旅遊消費模式短期內不會重現,但又想不出辦法如何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未有深入研究,就隨便找個新標籤,好歹有個交代。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即使一切回復舊觀,生意仍然不如理想,而旅遊相關的服務也沒有什麼升級轉型。

呂大樂認為,政府很大程度只知道,舊的入境旅遊消費模式短期內不會重現,但又想不出辦法如何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灼見名家圖片)
呂大樂認為,政府很大程度只知道,舊的入境旅遊消費模式短期內不會重現,但又想不出辦法如何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灼見名家圖片)

「打卡」放上網 未必深入了解風土

很多「深度遊」遊客共同興趣是到處「打卡」。他承認,對那種手機鏡頭先行、由「打卡」帶動的旅遊興趣,並沒有太高的評價。儘管「打卡」也是觀光的一種方式,但不等於遊客有興趣深入了解一處地方相關的歷史、文化、習俗。

呂大樂不否認有些內地遊客發掘了一些連本地人都沒有留意的東西,從而搞出一些新趣味,可是也不能說「深度遊」已經遍地開花,只是之前並不普及的旅遊方式,現在開始變得普遍;但稱之為「深度遊」,恐怕言之過早。

他指出,現在整個香港社會,尤其是特區政府、旅遊業、服務業需要面對的現實是,隨着整個大灣區逐步整合,進出(由申請手續到交通)更為方便,人們南下和北上是一種趨勢,而旅客的活動將更趨多元化。

內地遊客以即日往返的方式來港玩樂,早已不是新鮮事;而當他們更熟悉香港的環境時,就更容易衍生新玩法。要他們大筆消費,得要看香港市場有什麼供應。過去不需要不斷創新的「好日子」,恐怕也就真的過去了。

呂大樂不否認有內地遊客發掘了一些連本地人都沒有留意的東西,可是也不能說「深度遊」已經遍地開花。(Shutterstock)
呂大樂不否認有內地遊客發掘了一些連本地人都沒有留意的東西,可是也不能說「深度遊」已經遍地開花。(Shutterstock)

香港與廣東 成兩地民眾後花園

新形勢下,南下的旅客可能就只是過來買點東西、找個地方呆一下,即日來回;而北上的旅客也只會愈來愈平常,過夜還是不過夜,那看看各種服務的性價比、有無新意。這是否南下與北上的「深度遊」?人言人殊了。肯定的是,新的人流是雙向的,不管「深度」不「深度」,消費也是豐儉由人,這是因為兩地民眾的活動範圍大大擴張吧了!特區政府、本地旅遊業和服務業,有認真思考過這個「新常態」嗎?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