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在酒店早餐,雙方約好不打招呼,各挑一個角落進餐,而且避免同進同出,裝作不認識。然後,他從入住的房間到我的房間接受訪問,相當時間之後,我有點納悶,有點焦慮,甚至有點挫折感,因爲陳平不像上次,按照星洲擬定的提問回答問題,而是精神武裝起來,深怕我套出他不想說的秘密。
我用的是隨機、閒聊的輕鬆方式訪問他,他卻是非常謹慎、保守的回答,小心翼翼、再三斟酌如何遣詞用字;他有時四兩撥千斤,甚至顧左右而言他, 那過程有點像諜對諜在鬥智,寶貴的一天就這樣耗掉。
第二天上午還是沒有太大進展,堪稱「戰情膠着」。
雙方午睡之後繼續訪問,我已經不抱太大希望,乾脆天南地北,漫談中國的現狀、中國的命運、中國的歷史人物、戰前馬來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校課本。雙方談興很濃,不知道怎麽聊到南宋的陸放翁(陸游),他眼睛一亮,朗讀《示兒》第一句:
「死後原知萬事空」,我接下去唸「但悲不見九州同」,我們一同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我們熱烈談論這首詩,從而解除了他的心防,中華文化和讀書人傳統的憂患意識變成我們之間的公分母,我們之間不再有藩籬。我發現他雖然比我大16歲,我們在馬來亞、新加坡、砂勞越、汶萊等地的中小學,讀的華文都是南京國民政府審定的海外僑校課本,所以我們的共同話題一下子說不完。我們大談100多年以來苦難的中國,悲情的中華民族,他說中學看報紙,眼看日本關東軍步步緊逼,他就一直擔心中國會亡國,急着回國參加救國抗戰。
他說,九一八事變之後,在他出生的馬來亞霹靂州實兆遠,華僑非常關心祖國局勢,他家和一些店舖一樣,掛着抗日英雄前黑龍江省長、東北軍騎兵總指揮馬占山將軍的相片。我察覺他猶如陸游「一寸丹心為報國」的情懷,誠然,當年陳平的青春熱血,要中興的是被日本侵略的中國,不是英國統治的馬來亞。
當天晚餐之後他沒有像過去三晚回房間休息,而是到我房間繼續接受訪問。我告訴他我的傻瓜相機性能欠佳,可否請我的攝影同事劉瑜從香港過來拍照,他立刻答應。
接下來的採訪非常順利,他沒有告訴我那些不能錄音,那些不能刊登,也沒有要求訪問發表之前讓他看稿。
第二天,《亞洲週刊》攝影記者劉瑜火速趕到白象王國首都。陳平終於和我們迎向陽光,前往當年獲選為世界最佳十大酒店三甲的文華東方繼續訪問。《亞洲週刊》專題的封面照片和内頁三張我和陳平在燦爛陽光籠罩下的圖片,就是陳平、劉瑜和我在曼谷湄南河畔文華東方酒店餐敍之後,劉瑜的傑作。
5月6日晚餐,陳平甚至破例和我喝紅酒。他體重90公斤,血壓高,但是我們談興大發,相逢恨晚,於是挑燈夜戰,我的錄音帶累計已經超過十五卷。
我發另一封傳真給關慶寧:
順境還是有插曲:飽經憂患的陳平,警覺性非常高,我們的水乳交融訪問就演出另一場諜對諜:
我問陳平, 他究竟怎樣從馬來半島潛行,經過泰國、寮國、越南到北京?
他不但細説幾乎喪命的艱巨、漫長逃亡過程,還當場畫簡圖給我看, 大概子夜一點多才回房間。我也累翻了,梳洗後本來要休息,可是覺得應該再聽錄音,核對珍貴的簡圖,就在此刻,鈴聲大作——電話響了。
老實說,我是有點驚愕的,除了「船長」陳平和關慶寧,沒有人知道我的房號,難道是特工?
特工又能怎樣?
沒有猶豫,我拿起話筒, 熟悉的聲音傳來:
「丘兄,我是王老,我現在要下來,方便嗎?」
「當然(方便)!」要做長夜之談我也可以奉陪呀!
陳平原名王文華,所以我稱他「王老」,他稱我「丘先生」或者「丘兄」。
王老開門見山地說,他要取回剛才畫給我的地圖, 因爲他「不想留下字跡」。
我立刻奉上他的墨寶,他笑笑說早安就離去。
他一走,我的睡意全消,這可是天大的獨家消息,那是英國、馬來亞和泰國等地的特工,幾十年都沒有解開的謎團,我怎麽可以譲煮熟的鴨子飛走呢?
立刻鋪開白紙,凴我的記憶描繪陳平逃亡的路綫圖。
《亞洲週刊》的陳平專文,其中邊欄「泰南到北京/萬里闖關」的地圖就是我從記憶中追回來的;《青山不老》也複製這幅地圖。
這場笑談用兵的「諜對諜」,結局是沒有輸家。
陳平讀過《亞洲週刊》之後告訴我,這張地圖「完全正確」。
專訪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新聞戰場諜對諜(二)
待續: 《亞洲週刊》和 《星洲日報》分別克服内部阻撓和政府禁令,先後刊登陳平專訪的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