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元:讀詩,其實就是在詞語的空隙之間行走

這首詩在講什麼呢?它其實是截取了人生的一個斷面,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了人生的一種常態──缺失和遺憾。我在無意中邂逅了你,我在無意中錯過了你。

這本書和唐詩有關。

我想詩是語言的藝術。讀詩,其實就是在詞語的空隙之間行走。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只能和大家盡可能在詞語那裏多停頓一些時間。

我選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詩。但我想多停頓的那幾分鐘、幾秒鐘也許會磨礪我們對語言的敏感,會讓我們發現一些不同的東西。

我們今天使用語言的方式比較粗糙,讀詩也許會淨化我們自己的語言系統吧。

另外,讀唐詩,認識李白、理解杜甫當然重要,但閱讀始終是和我們自己有關的事,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在詩裏讀到了怎樣的自己。

唐代看起來離我們很遠,但人性中總有共通的東西。時間並沒有讓那些基本的人類情感發生多大變化。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這些詩可以成為我們的安慰,在人生這場孤獨旅途中的安慰。

詩把生活釀成酒

我們先從一首簡單的詩看起,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如果翻譯一下的話,就是這樣:我去年的今天來到這個地方,一位姑娘站在那裏。她旁邊盛開着桃花,她和桃花一樣漂亮。等到我今年再來,桃花還是那樣的桃花,它仍然盛開在春風裏,但是從前的那個姑娘已經不知道去哪裏了。

把這首詩放在第一首,其實是希望通過它,來談論一些讀詩的話題。

讀詩不是把詩歌翻譯成散文。我把這首詩翻譯完了,但這對於我們理解這首詩其實沒什麼幫助。

清代的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

……意喻之米,飯與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文之措詞必副乎意,猶飯之不變米形,啖之則飽也。詩之措辭不必副乎意,猶酒之變盡米形,飲之則醉也。

吳喬的這個比喻很精采。詩人的「意」就像是米一樣。這個「意」是詩人創作的基礎,是創作的原材料。文章是什麼呢?文章是把米變成了飯。詩歌是什麼呢?是把米變成了酒。

米變成飯,蒸熟就可以了,簡單加工,形態不發生變化。但是米釀成酒,程序很複雜,最後形態完全不一樣了。按照吳喬的說法,讀文章,只能「飽」。但是讀詩像喝酒,會「醉」。我們現在如果把詩翻譯成散文,相當於把酒變成了飯。

未完成的愛

我們拋開散文化的翻譯,拋開背景,重新來讀這首詩。這首詩在講什麼呢?它其實是截取了人生的一個斷面,描述了一次偶然的相遇,展示了人生的一種常態——缺失和遺憾。

我在無意中邂逅了你,我在無意中錯過了你。我以為我們也許有機會重逢,可是當我再來到這個地方,我發現已經再也見不到你了。

我們讀這首詩,會發現裏面有一種朦朧的期待。這種期待在詩裏表現得很隱晦。崔護使用了桃花這個意象。你可以說這是實寫。但如果我們聯繫到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背景,你會發現桃花是有文化含義的。

《詩經》裏有一首詩叫作《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談婚姻的詩。桃花開得這麼茂盛,女子要出嫁了,她會給她嫁入的家庭帶來幸福和喜樂。桃花其實是和婚姻聯繫在一起的。

桃花這個意象也許有崔護的一些無意識,有他對婚姻的期待。

可是這個期待最終是落空的。

崔護寫到了人生最常見的一種悲哀──物是人非。但這也是人生最沉重的情感。物是人非的背後,是人生的無常。人生總是有一種不確定性,我們對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確定地把握。

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不變是變化,唯一的常態是無常,唯一的已知是未知。

可是感受到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詩歌發生的時刻。詩意來自於哪裏呢?詩意來自於物是人非,來自於對無常的感慨,來自於遺憾和缺失。

東山魁夷說:「……無論何時,偶遇美景只會有一次……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麼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一片樹葉》)

如果說故地重遊,詩人和從前那個女孩子在桃樹下又一次相遇,可能就沒有這首詩了。

情感的失重

我們來看一首和《題都城南莊》類似的詩,獨孤及的《和贈遠》:

憶得去年春風至,中庭桃李映瑣窗。

美人挾瑟對芳樹,玉顏亭亭與花雙。

今年新花如舊時,去年美人不在茲。

借問離居恨深淺,只應獨有庭花知。

去年美人在這裏,今年美人不在了,花還是這樣盛放。他寫的和《題都城南莊》是一回事,但是用了雙倍的字數,顯得很囉唆。同樣的情感在這首律詩裏被稀釋了。

唐詩裏情感濃度最高的體裁是什麼呢?我想是絕句。絕句雖然短小,但是裏面的情感往往能在瞬間發生變化。

絕句一般在第三句的時候發生轉折。楊載在《詩法家數》中說:「……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於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也有一些絕句是在第四句的時候轉折。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把我們的情緒帶進回憶裏,一個非常美好的畫面。但是第三句開始轉折,讓我們從對美好的期待當中脫離出來。詩人的期待,是桃花現在還在這裏,這個女孩子現在也還在這裏,而他們將會有一段美滿的婚姻,就像孟棨的故事裏講的那樣。但是詩人的情緒在這裏發生了變化,他說「人面只今何處去」,這就形成了落差。

我們坐過山車的時候會有失重的感覺,它在一瞬間把我們升高,又在一瞬間讓我們落下去。而詩歌也是這樣。一首好詩,它裏面會有情感的落差,它會讓讀者產生失重的感覺。絕句往往能在很短的篇幅裏形成這樣的落差,造成讀者情感上的失重。

原刊於《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本社獲天下文化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讀一遍就記得的唐詩課》
作者:高盛元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中文碩士。曾任中學語文教師,因授課風格幽默,深得學生喜愛。曾開設《汪曾祺作品導讀》、《紅樓夢導讀》、《唐詩導讀》等多門選修課程。2021年因上傳到嗶哩嗶哩(bilibili)的課程視頻而爆紅網路,被網友譽為「夢想中的國文老師」。其文字風格簡潔流暢,有個人公眾號「一望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