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公布的經濟數據,全部遠遜預期,且有加速轉壞迹象。7月出口大跌14 5%,零售銷售增長只有2.4%,遠低於預期的4.5%,連CPI都跌進通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亦低於預期的3.8%,新增人民幣貸款斷崖式下跌,不到3500億元,不到預期7800億元的一半!
整體來看,傳統GDP計算的三頭馬車: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全部都嚴重減速,甚至「死火」。其實GDP還有第四匹馬,就是政府開支,但很多地方政府已經負債纍纍,自身難保,剩下來或有能力扭轉乾坤的只有負債率超低,只約20%GDP的中央政府。
本來今年社會重開,5%GDP的增長目標應難度不高,但有點意外地,即使社會復常後,人民的投資和消費意欲仍然頗弱。近日不少分析師已下調今年GDP預測,部分甚至預期今年低於5%,明年只有約4%。城市失業率微升至5.3%,農村仍被當作一個回收人口的「sink」(水糟),根本沒有數據,相信只會比城市差,所以整體失業率肯定高於5.3%不少。最令人擔心的肯定是青年失業率,6月已飈升至21.3%,最近統計局竟突然索性停止公布此數據,解釋是要考慮如何優化計算方法,但抱歉,明顯這只是最經典的「掩耳盜鈴」而已!
停公布青年失業率 掩耳盜鈴
有人形容現在的中國,染上了「經濟長新冠」,實在頗貼切。新冠病情可大可小,如有其他長期病患,手尾則可以更長。中國本身的經濟與社會結構性問題已很嚴重,最主要有兩個。首要是執行超過30年的一孩政策,不止導致生育率跌至2018年的1.55,已遠低於人口穩定所需的2.1,之後3年疫情,更催促生育率斷崖式下跌至今年的只1.05左右。除此一孩政策加上重男輕女的偏見,更導致1.15比1的嚴重男女比例不平衡,因此中國的實際生育率或已低過韓國的0.9。
請不要以為人口見頂,勞動人口下跌,就不用擔心失業問題。原來從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事實上人口收縮導致投資不足,因此反而經常導致失業率高企,尤其青年失業率飈升,例子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日本反而是個例外,雖然人口老齡化問題頗嚴重(已比中國好很多,生育率仍有約1.3),但約2003年時的最高青年失業率才約10.5%,現在已回落至只約4%。主要原因是企業和政府都頗堅持負上保就業的責任,寧願犧牲部分經濟效率和增長,中央政府負債率更升至250%GDP。但其實日本科技仍然先進,文化亦頗具創意,一直擁有龐大貿易順差,所以經濟並沒有崩潰。反觀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且以社會主義為本,但現在青年失業率已高達最少20%以上(有人估計真實青年失業加就業不足率超過45%),令人擔心。
過度依賴投資 發展極不平衡
第二個結構性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模式過時和極度不平衡,長期過度投資,平均超過40%GDP,尤其主要是浪費式的過度基建和房地產投資,消費則長期低迷,一直未能回升至較合理的50%水平以上,這亦已經是十多年的長期「病患」。什麼內循環、刺激消費,話已說了很多,但有效改善情况的實質政策和行動就一直欠奉。
長期過度投資,必然帶來債務泡沫問題的隱憂,已開始連環爆雷,先有中國恒大和一大堆的其他內房企業,近日連碧桂園,中融信託及中植系等,都已陸續違約,逐漸演變成為一個信心危機。如不拿出勇氣,及早解決問題,必將波及其他地產和金融企業,甚至國企和主要銀行。須知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報表上右手邊的資產價值是浮動的,主要受信心影響,但報表左手邊的債項價值,對投資者來說,也是實時浮動的,但對企業而言,債務到期時的價值是固定的。
市場信心影響資產報表
信心危機的成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三個。第一,美國為首的西方,過去6年挑起貿易、科技、金融、傳媒、外交和意識形態等等鬥爭,全力壓制中國發展,甚至企圖脫鈎和所謂去風險化,肯定對中國投資者的信心有極大的影響。
第二,中國嚴厲清零治疫政策拖得太長,頭兩年疫苗未準備好,病毒株毒性強,清零政策為正確德政,有助避免大量死亡,但到了2021年底出現Omicron,毒性減弱,但傳播性超高,且疫苗接種率已頗高,正是改變政策的時機。但因政治和種種原因而再拖延堅持清零,因此需要付出更高、明顯不值的社會和經濟代價,尤其上海封城一役,人民信心嚴重受損。最後社會當然有重開,且答應人民會有實時死亡人數更新,不幸至今仍未兌現。如此重要的一次歷史事件,如無一個全面交代,如何證明治疫政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因此,信心更差了,所有中國數據備受質疑的程度比過去大了很多。
第三,中國在疫情前早已開始打壓民企,國進民退之說更早在十年前已開始。即使房地產和債務泡沫真的早晚會爆,但政府突然一刀切斷所有本來合法合規的銀行資金鏈,後果極奇嚴重,不止令到危機來得更快更兇猛,亦更因手法極度不正常,而導致買股、買債,甚至買房的投資者都人心惶惶,原來所有報表分析都是虛幻的,一聲號令,價值多高,質量多好的資產都可以馬上歸零。這種做法,可以不影響信心嗎?
宜將部分地方債轉移中央
針對教育、遊戲、電商和其他所有互聯網平台企業的打壓就更加極端和偏頗。盲目相信只有硬件才是高科技,軟件只是「賣白菜」,不了解科技的程度,簡直令人驚訝,信心又再次受損!中國科技龍頭的規模和能力,本來可跟美國的爭一日之長短,但經多番自我摧殘,已極難翻身。更諷刺的是AI年代的崛起,原來這些「賣白菜」的「低科技」企業,才是最有能力和資源去進行今次世紀AGI競賽的。美國的M7真的應該多謝中國!
事到如今,我們仍必須積極,有何方法幫助解決問題?不容易,我有5個建議。
(1)首要是一個態度問題。所有政策必須實事求是,講得出、做得到,不可過度拖延。講了幫助地方政府那麼多次,但始終出台的有效政策仍不足夠。同時亦不可故步自封,沉迷過去政策的成功,忽視局勢的動態性。改革開放的頭20年,集中以基建投資帶動經濟是正確的,但過去十多年仍繼續此政策,就是種下債務危機的禍根。另外,亦不應墮入修昔底德陷阱,誤解改革的原因是為了討好美國,甚至消極地自辯即使糾正了某些錯誤,例如逐步開放資本帳,美國也不會「放過」中國。這個想法完全錯誤,一切改革都是因為對中國自身有好處,美國愈針對中國,更必須自強不息。
(2)唯一有能力逆轉現在信心危機加劇的只有中央政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部分地方政府債轉移到中央。其他建議如地方政府再對中央發債,或有一些短期紓緩作用,但地方政府反而加了槓桿,製造更大長遠問題。
籲中央大幅減稅 刺激消費改善結構
如中央負債率由只約20%GDP,稍為提升至50%,已可騰出40萬億至50萬億元人民幣的資源,不止可用來幫助最緊急的地方債問題,甚至可有空間去實際幫助部分房地產債務問題。
惠譽(Fitch)危言聳聽,警告如中央出手,或將導致信用降級,完全體現雙標。雖然美國已被降級,但110%GDP債務,仍可有AA,中國即使升至50%,就連A都不保,或被降級?我不相信總債不增,只債務轉移,就必導致人民幣大跌,借貸成本大升。我認為如中央可幫助大家對地方政府、發展商、信託和銀行的疑慮,有助恢復信心,刺激投資和消費,說不定人民幣可以反彈。
(3)建議中央大幅減稅。同樣道理,中央有空間提升負債率,藉此刺激消費,如成功將可逐漸改變經濟結構,令到消費與投資之間的比例變得更平衝,亦有助減少低效率的浪費投資。最低目標應為消費佔GDP的50%,這種發展模式亦有較高持續性。
開放資訊資本帳 提升國人外資信心
(4)世界已進入AI年代,資訊的流通性比互聯網年代更重要得多。因此中國必須有個妥善逐步開放互聯網的計劃。國家安全非常重要,仍有必要阻擋無理抹黑中國的資訊,但繼續阻擋全球互聯網90%以上資訊,明顯弊遠大於利,應及時改變。中國人教育水平愈來愈高,不用再害怕被人洗腦。真正的改革開放政策,必有助增加人民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信心。
(5)如中國成功令到人民恢復信心,就應該逐步計劃開放資本帳,例如或可宣布每年匯款額度提升1萬美元,由5萬美元升至6萬美元,然後7萬美元等等。外匯抓得愈緊,愈想流出,或多達數萬億美元。請不要自欺欺人,以為嚴控資本帳的原因是防止外資熱錢流入,炒爆中國!
逐步開放既可增加人民信心,壓低跑的壓力,亦有利國際投資者信心,只答應外國人資金流通,但嚴控國民資金,這種雙標,只會更傷害信心。最後,逐步開放資本帳更有助人民幣逐漸升至PPP的潛在公平匯率,比現在高七成,到時中國經濟規模自必遠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