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周宣稱未能支付兩筆8月初到期、涉資2250萬美元的美元債利息後,碧桂園上周六(12日)發布,旗下11隻公司債全部停牌,加上內地大型央企中融信託的理財產品停止兌付,再度引發市場擔心內地債務危機已由內房蔓延至金融系統。
根據碧桂園公告,集團旗下碧桂園地產等在內地上市的多筆債券將自起停牌,復牌時間另行確定。據悉,該等債券總額約160億元(人民幣,下同)。集團指,因近期擬就公司債券兌付安排事項召開債券持有人會議,為保證公平訊息披露,故將11隻公司債券申請停牌。待有關事項確定後,將及時申請公司債券復牌。
擬召開債權會議 事項待定再申復牌
集團稱,將與各持份者溝通,並考慮採取各種債務管理措施,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後續集團亦將繼續穩妥推進各項風險化解措施和經營策略,以保障集團的未來長遠發展。
停牌債券包括,135797.SH、163015.SH、175214.SH、175366.SH、149407.SZ、149509.SZ、149632.SZ、149748.SZ、148152.SZ、148153.SZ,以及136780.SH。上述債券有部分的利息最快於9月到期。
自碧桂園於上周已確認未能繳付兩筆境外的美元債利息,若集團未能在30天寬限期過後履行付息責任,便算正式違約,屆時或觸發近20億美元到期或可提早償還的債務需即時贖回。
碧桂園周一(14日)復市後股價一度大跌逾一成六,低見0.82港元,而摩根士丹利降碧桂園評級至「減持」,削目標價至0.75港元。
屋漏兼逢連夜雨,除債台高築外,公司上周發布盈警,預期上半年淨虧損450億至550億元,遠遜於市場預期。今年以來,碧桂園股價已累挫七成,其美元債也跌至不足面值的一成,即一元債務價值不足一毫,與瀕臨清盤的企業無異。穆迪將碧桂園的信用評級從B1下調三級至Caa1,而標普和惠譽更不再對其提供評級。
據彭博統計顯示,由8月起至今年底,碧桂園及其旗下公司有相當於約200億元的境內外債券贖回、本金與利息需要兌付。
碧桂園爆雷或較中國恒大造成更深遠影響
根據碧桂園2022年度業績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止,有息負債餘額為2713.1億元,流動負債為1.23萬億元,若加上建築及建材公司等表外欠款,整體債務或高逾2萬億元。雖然集團可動用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與受限制現金之和為1475.5億元,但由去年底開始,多家國有銀行向其授信,作為抵押的受限現金有可能佔主要部分,現金水平能否兌付已成頗大疑問。
碧桂園一向有內地模範民營房企之稱號,然而,今年以來內房銷情進入寒冬,內房企業普遍銷售收益較去年同期跌約三成,碧桂園今年前7個月售樓收益僅1408億元,可能還低於去年內地疫情最嚴峻時期,現金回籠遠遠未符預期,而集團早前稱已面對階段性流動壓力。由於「模範生」碧桂園爆雷影響可與另一家民營房企恒大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該集團最終倒下,以內地房市現時低迷的表現,再有民營房企債務出現違約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最令人憂慮的是,內房債務違約開始蔓延至理財產品的擠兌危機,有直接衝擊金融系統之慮。
據內媒報道,受內地最大民營資產管理集團「中植系」爆雷拖累,旗下央企「中融信託」停止對付,涉及資金3500億元,其中涉及300萬以上淨資產投資者逾10萬人,最大債權的苦主所涉金額高達50億。
迄今中融信託最少已有3家A股公司客戶披露,到期信託產品的兌付逾期,3家公司分別是咸亨國際、南都物業和金博股份,爆雷事件波及其他同業,光大信託及五礦信託隨即發表聲明,稱有關旗下理財產品停兌的傳言失實。
面對理財產品停兌傳聞 中融信託急澄清
由於中融信託理財產品停止兌付的傳聞愈傳愈烈,最終中融信託於周一(14日)發表澄清聲明,直斥此類信息為詐騙行為,已向有關當局舉報,並提醒廣大投資者提高警惕,不要輕信,以免造成財產損失,令爆雷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中植系」由已故商人解植錕創立,由多個企業組成的民間金融綜合服務集團,與「民生系」、「泛海系」及「平保系」一樣,是少數擁有金融業「全牌照」,旗下金融機構包括中融信託、中融基金、橫琴人壽、恒邦財險等,中融信託是核心;此外中植系還擁有5家資產管理公司、4家財富管理公司。
中植系原先是一家經營木材的企業,2001年聯合地方國資機構組建中融信託,從此中植系從實業轉型為金控集團。2010年,央企子公司經緯紡機投資中融信託,成為第一大股東,在央企身份加持下中融信託成為信託業第一梯隊,一度掌控A股20家上市公司,至今還持股8家。截至2022年底止,中融信託管理資產規模6293.49億元,在國務院國資委列出的98家央企名單中,排行第10,在信託業則排行第1。
隨着內房債務問題影響不斷擴散,不少內地信託公司旗下與內房相關的理財產品頻傳爆雷。若中融信託爆雷事件屬實,有可能成為中共建政以來金融涉險最大爆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