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法》保障香港市民的信仰及宗教自由。在香港,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人數各有逾百萬,寺廟及道觀數百所。主要西方宗敎包括基督新教和羅馬天主教,還有希臘、俄羅斯東正教,其中,基督新教信眾逾80萬。伊斯蘭教信眾約30萬,另外,印度教、孔教、錫克教和猶太教,還有其他古老與新興宗教,在香港亦有不少信眾,反映香港的宗教是多元共存,和諧共融的。
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研究助理陳劍光牧師最近應邀,在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名家講座」系列主講「多元共融─香港社會不同宗教共存與交流」。
宗教共存的社會實踐
陳牧師表示,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1978成立,由胡振中樞機等發起,成員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孔教學院、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和香港道教聯合會。這個宗教領袖座談會以中文為主,旨在促進不同宗教團體間的交流、團結與合作,以發揮宗教的影響力,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然而,該座談會只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非架構性平台。
時至今日,宗教共融在香港社會的實踐愈見普及,例子之一是香港國際機場的祈禱室是六教共同的,祈禱室內設有濯足盆及伊斯蘭教禮拜方向的指示牌 (Qibla)。
從各別宗教而言,香港基督新教的信徒約有80萬、會堂逾1700間、約30所神學院、725所機構、630間學校,提供25%-30%的社會服務。
陳牧師指出,東正教在香港同樣歷史悠久,早在上世紀30年代已經有俄羅斯東正教牧區在港,其他正教信徒包括希臘人、烏克蘭人、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等。
各派別河水不犯井水
其他有關基督的教派,包括俗稱「摩門教」(Mormons)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此教派起源於美國,由小約瑟·斯密(Joseph Smith Jr.)創立。
陳牧師說,世界各地香港開基立教的宗教很多,信眾較多的有伊斯蘭教。除了擁有具規模的清真寺外,還有學校和墳場,售賣清真食品的商店亦不少。
其他宗教還有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源於古印度的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祆教)和日本的神道教等。
政治不介入減少衝突
這許多教派在香港能夠和諧共處,陳劍光牧師歸納以下幾個因素:
一、 過去沒有政治介入,減少政治利益衝突;
二、 沒有統籌組織的規限;
三、 多元(思想、文化、種族、政治)的社會文化;
四、 高度的社會包容能力;
五、 商業實用主義為核心價值;
六、 宗教的高度社會投入及參與(社會服務);
七、 教派之間的良性競爭及互相學習經驗;
八、 外來挑戰帶來的自身提升;
九、 無社會主體宗教及民族身份宗教(國教)。聖公會是英國的國教,但即使在港英時期,聖公會也沒有主導港人的信仰。
前景有人歡喜有人愁
陳劍光牧師指出,今天,宗教和諧的香港模式更加多樣化,例如有中國傳統宗教人士參與的「世界宗教日」(道士講流利英文)、立法會有神職人員參政議政(建議政府立法管理宗教事務)等,但也引起對宗教自由前景的不同反應,例如有宗教團體的高層人士提倡愛國,聲稱身為香港人,「如果不愛國,等於畜生,被人騎」!九龍清真寺「七一」回歸紀念日亦升起了國旗。不過,梵蒂岡方面卻有人擔心,香港會減少宗教自由,警告「隨着中國加強控制,要為艱難未來作準備」。不過,陳牧師強調,宗教管理制度會不會在香港出現,仍是未知之數。
陳劍光牧師認為,普世的宗教趨勢是追求個人靈性,多於宗教團體的活動。他指出,儘管宗教文化是根深柢固的,但宗教活動、組織和界別卻可以討論。同時,香港多元國際文化的趨勢也在不斷轉變,由早年的歐美風,到今天的日韓風。宗教文化也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但會否為宗教界的交流模式和宗教的多元化帶來新的轉變,仍然有待觀察。
演講過後,陳劍光牧師參與何漢權校長、邱國光博士、危丁明教授等人的分享討論,眾人均同意,香港市場主導的核心價值,政治不干預宗教,多元包容的和平環境,是能夠令多種宗教共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