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嘗言,1967年的「六七暴動」是香港近代歷史的分水嶺。今年是「六七暴動」55周年。正所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是故,便有了兩位六七當事人的對談記錄。鮑起靜女士,當時是中四學生;嚴浩,當時是中三學生。他們兩位同一左派學校的學生,1967年對他們來說是怎樣的呢?
嚴:嚴浩 鮑:鮑起靜
嚴:今天為什麼要再談六七?這件事只發生了6個月,但這麼多年來,我都以為事件超過一年以上。直到後來去做資料蒐集,才確認只有6個月。
鮑:我也覺得好像是很長的時間。
嚴:當時感覺很長很長,因為真的很豐富,印象太深刻了。經過多年的沉澱,今日我們對談過去,我最希望分享的是:今天一定要避免再犯當時的錯誤。1967年的整個社會氣氛,基本還在冷戰的敵對狀態,我們父母那代都經過戰亂,社會充滿仇視和不信任。社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勞工制度,工人沒有假期,一年裏只有3天放假,徘徊於能否生存下去的危機中。這是六七年社會騷動的重要因子。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人號召你去破壞社會,去犯法,很可能不是好人。
我們都在香島中學讀書
嚴:當時學生貧苦。學費一個月要30至40塊錢。
鮑:我記得交過24塊。
嚴:政府學校是免費的。我們的家長卻寧願給錢讓我們讀香島中學,他們認為這間學校可以把小孩教好。當時特別注重校風,特別注重維護學校的尊嚴、榮譽、為校爭光。我家八兄弟姊妹都在香島中學就讀。
鮑:真是這樣的。不過傳統愛國學校也有分別。培僑第一大,然後是香島。我住在九龍就在香島讀書,像我丈夫(按:著名導演方平)住港島的,就在培僑讀書。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嚴浩、鮑起靜對談 1(按此閱讀嚴浩、鮑起靜對談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