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香港的未來學校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所面對的機遇及挑戰日益增加,本地的人才培育刻不容緩。香港學校明確的正規教育框架已不能滿足未來教育的需要。

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回到教育的未來:經合組織關於學校教育的四種圖景》(Back to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Four OECD Scenarios for Schooling)報告中,重點論述了經合組織對未來學校教育的4種圖景,具體為:

1.學校教育擴展(Schooling extended);
2.教育外包(Education outsourced);
3.學校作為學習中心(Schools as learning hubs);
4.無邊界學習(Learn-as-you-go)。

OECD的報告提醒我們,在知識和技能以外,對價值觀和態度亦須重視。因此,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早在2012年正式進行第一屆中學文憑試(DSE),DSE課程着眼於提升學生的多元才能及國際視野。時至今日,DSE課程當中亦加入了國安教育及科技教育的元素,並把傳統學制用於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課時減少,抽出近20%的教學時間,用以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從而令學生應對社會的變遷。

正規教育框架 無法滿足未來教育需要

筆者認為學校是特定場所,當中的教學組織、師生關係遠比在校外的教育機構明確,雖然這種模式在香港的學校運作逾數十載。然而在國際形勢的新格局以及中國的新時代開啟下,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所面對的機遇及挑戰日益增加,本地的人才培育刻不容緩。香港學校明確的正規教育框架已不能滿足未來教育的需要。

首先,香港的家長和學生對個性化教育的需求亦日益增加,階梯式、固化的學習模式已不能滿足家長和學生的學習期望,因此才促成香港社會發展出多樣化的教育機構及青年活動機構。其次,在後疫情時代,學習的途徑、模式、主題亦更多元化及靈活,數據及科技的應用亦進一步融入教育與學習之中。因此,香港的學校不能只依賴傳統的營運模式,而且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指標亦不能只以入讀三大(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或香港科技大學)為目標。

筆者認為香港的學校宜捕捉新時代的機會。在教育方面,對校外的教育機構及境外合作機構兼具包容性,靈活運用制度,並善用教育資源、社區資源、網絡資源讓師生共同學習新事物。而升學方面,則應面向香港或境外大學的強勁學科作為建議學生升學的方向,而非單純執着於傳統學科。這樣才能增加香港的多元人才,面對未來的挑戰。

顏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