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迪士尼公司100周年──其首作是片長僅12分鐘、真人加卡通的「微」電影《愛麗絲》,1926年發行,但公司早在1923年成立,而米奇老鼠就要等到1928年才面世。想不到公司到了千禧年代,約80幾歲時,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現在看,由現任CEO羅拔·艾格(Bob Iger)在2005年出手購入的彼思工作室(Pixar),不單只把漫畫電影系列帶進樂園,而且新人事和新作風,把老態龍鍾的迪士尼漫畫,起死回生。
以算式「繪」畫
這不是出自艾格2019年的自傳洋洋自得之説,而是來自電算科學博士的艾德文·卡特姆(Ed Catmull)。卡特姆和好友約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被喬布斯委以重任,為彼思推出像《反斗奇兵》等一個又一個的動畫電影系列。其矚目之處,是開發多個運算方程式,以算式繪畫出一格一幀、栩栩如生的動畫,細緻之處,像動物毛髮的層次和飄揚、人體肌肉的柔性伸縮等,纖毫畢現,神乎其技。以一齣100分鐘的電影,這是約15萬幀能出街的畫,用電腦畫都要好幾年,更遑論用人手。
由於彼思和其他新勢力的出現,迪士尼動畫的製作在流程和技術上,早已被甩在後面。當年的迪士尼,有許多積習和制度,在創作、製作和生產上,每每是自上而下,有「外行人管內行人」的習慣:創作部在每一步工序中,要聽從CEO(艾格的前任)的指示、遵從發行部的要求和參考製作組的清單。於是,創作成為集體著作,真正動手的創作人,由於只有很小的空間,漸漸變成唯唯諾諾,失去創作和犯錯的勇氣,不敢在創意大會上提出問題。
2005年在迪士尼收購彼思的交易中,喬布斯和艾格之所以同意「約法五十九章」,一方面是喬教主自視甚高,不能接受作為賣方的老闆把公司和老員工交給外人管,過不了自己這一關;另一方面,卻是卡特姆和拍檔作為內行人,深深體會到彼思極需要創作自由。創意澎湃的工程師們,就連工作的桌面、辨公室和工場都搞得五花八門,外人一不小心,隨時像走入「惡人谷」,被整得哭笑不得。還有,包括卡特姆在內,所有彼思的員工是沒有勞務合同,卡特姆寫道:「我們要感到被尊重和信任。」為此,交易一度以為要難産,結果是艾格權衡後,同意「大家講個信字」。
欲擒先殺、威恩並施
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是,在卡特姆和拉塞特接手迪士尼動畫之際,迪士尼自發炒掉一個叫”Circle 7″的部門,這幫人本來是被聘作接手像《反斗奇兵》的續集的開發工作,實際上就是要甩掉彼思的後備殺手。如今由於彼思一、二把手的入主,這部門自然是第一波被裁的部門。
不過,卡特姆不是草包,也懂權術。他首先不反對裁員,領了个下馬威;但上任不久,他反而約談這幫被裁之士,伸出橄欖枝,把他們招降為新迪士尼人。本來已執好包袱的失業軍,自然十分感動,紛紛歸降並成為卡特姆的不二之臣,在日後迪士尼動畫的活化中,發揮不少作用。
所以説,併購的協同效應,在迪士尼和彼思這一役中,反轉反轉再反轉,天馬行空得符合動畫故事的基本條件。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