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渠四句」的壯美

「横渠四句」中所揭櫫的四種「為」,自天而人,自人而學,自學而生的萬世抱負,這是儒家哲學最終極關懷的體現,具有凜然浩瀚之氣勢美;在文句中兩兩相對,語意上層層遞進,言簡意賅,具鏗鏘有力之音律美。

最近在香港大會堂的「國學講座」賞析香港的名勝楹聯,其中提到蘇師文擢(1921-1997)於1990年寫贈蓬瀛仙館道學研習班畢業同學的一副對聯:

道啟祥和,立心天地;
學通古今,留意藝文。

回顧1989年至1990年間,不論內地和香港均發生大大小小造成人心不穩的事。蘇師深明道教超然物外之旨,慕道、向道者,自然能夠致虛靜而得祥和,不憂不慮。上聯寄語畢業學員,個人祥和是小,所有人祥和是大;修道者,應着眼於大,所思所想,都應立心天地。下聯發揮人如何能立心天地?蘇師指出,為學要博通今古,博通今古,則要着力於六藝經典。

欲博古通今 着力六藝經典

「立心天地」,根源於宋代大思想家張載(1020-1077)的銘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這四句話,擲地有聲,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1895-1990)概括為「横渠四句」。學術界有認為是張載自勉之辭,有認為是鼓勵訓勉學生的話。我認為無須深究,重要的是,四句話貫穿了張載的一生,他身體力行地追求並實踐這份「替天行道,為民請命,繼承孔孟正統儒學,以期達成先聖的政治理想,開啟永恆的太平」的使命。宋明理學家最講究知行合一,做不到的不會說,說得出的便堅持做。這是一種懾人的魅力,足以感召後世,昭示未來。所以「橫渠四句」成為了無數儒家先賢修養做人之準繩,並為此而前仆後繼,以圖實現作為儒者的人生理想。

范仲淹成為張載人生導師

張載原籍開封,天禧四年(1020)出生於鳯翔眉縣橫渠鎮,世稱「横渠先生」。21歲時因上書《邊議九條》給當地安撫副使范仲淹(989-1052),而令年長他31歲的范仲淹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輕時憂國憂民的影子,從此之後兩人遂結成忘年之交,范仲淹成為張載人生的導師。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抒發的志向,也由張載傳神地演繹,成為儒學中最崇高的理念。

張載37歲赴京應考,與蘇軾(1037-1101)、蘇轍(1039-1112)等同登進士。他為官時積極服務民生,興修水利,退位時講學授課,著書立說,他以光明磊落的人生軌跡展示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潔情操。正是這種勇於擔當的行為和追求理想的不懈,使張載成為一個真實可敬的古仁人,令「為天地立心」這個命題成為震古鑠金的名句,而不是紙上談兵的豪言壯語。

横渠四句對後世影響大

「横渠四句」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無數讀書人以至政治領袖的座右銘。千年之後,2006年9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出訪歐洲前以此表明心跡;2015年11月的「習馬會」上,馬英九用以表達對兩岸未來的美好願景;2016年和2018年習近平主席也藉此作出講話,勉勵知識分子要擔負使命。乃至最近圓寂的星雲大師(1927-2023),也曾於2017年就此四句開課,講解其中奧理。

「横渠四句」中所揭櫫的四種「為」,自天而人,自人而學,自學而生的萬世抱負,這是儒家哲學最終極關懷的體現,具有凜然浩瀚之氣勢美;在文句中兩兩相對,語意上層層遞進,言簡意賅,具鏗鏘有力之音律美;加上張載本人以生命寫就的理想人格,更呈現出如江河般的壯闊,如日月般的華美。

蘇師文擢教授引張載的話以表達對畢業學員的期許,亦一顯宗師風範。著書立說,提掖後進,綿延千載,儒學之淵源與博大,堪稱壯美。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招祥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