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車展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無可否認,中國的汽車業正進入一個重大的拐點,不單中國本土的車廠在顛覆地變化,全球的汽車行業亦因中國的發展而發生改變。

今年4月份在上海舉行的第20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可以說是大放異彩。除了一貫以來汽車展的吸引力之外,今年的車展是新冠疫情長時間沉寂之後的第一次,引起許多人的關注。

我自己亦去了車展遊覽,這次車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此,我訪問了汽車行業諮詢顧問和我們的合作夥伴羅威(Bill Russo)與他討論了這次車展所傳遞的信息。可以說,這次的信息是震撼性的,對於車企和其他相關汽車行業的企業都帶來了重大的思考。

羅威是一位美國人,已經有超過40年的工作經驗,其中包括30年汽車領域的行業經驗,在中國亦從事了近20年的工作。他當時離開了佳士拿汽車公司之後,到了當時我帶領的博思艾倫公司(後改名為博斯公司)應徵。我當時計劃強化我們的汽車諮詢隊伍,便邀請了他作為我們的行業高級顧問,輔助團隊。在2014年,我成立了高風諮詢的時候,他亦參與了公司的創建,之後他成立了自己的諮詢公司。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有很多合作,為汽車行業的客戶服務。

迫在眉睫的徵兆

從與羅威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總結得出以下的主要觀點:

一、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了移動技術開發和汽車商業化的加速器。由於中國市場天生具有很大的體量和開放嘗試的心態,其能更快孕育和加速發展運輸業及汽車行業。比如,在今年的車展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兩大突出的特點:「車內連接」和「電力推進」技術。同樣時間維度下,中國市場中的汽車企業對於這些技術的實際應用和實施的速度要遠快於其他國家的汽車品牌。

二、在車展中我們還能發現,傳統車企會以比較漸進和保守的方式,在汽車發布會上重點強調產品和硬件。而許多中國的新一代智能汽車製造商則更加重視數字技術和服務。他們在談論產品之前,便能展示以用戶服務為中心的創新功能。相比傳統車企,向市場不斷地展示突破,以新的方式向客戶以及市場提供更高的價值。這也造就了中國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

三、我們還可以從車展中觀察到,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形勢已經迅速發生了改變,這對於國際傳統車企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消息。2019年車展中顯示新能源汽車僅佔銷售整體規模的4.6%,而到了2022年,其佔比已達近26%。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市佔率迅速崛起的背後是以下因素的推動:

  • 中國消費者對傳統車企品牌忠誠度的降低;
  • 中國年輕的普通賣家對新技術有很高的接納度,中國消費者認為購買新能源汽車是在購買一種科技產品;
  • 中國政府對於新能源賽道的政策鼓勵和扶持;
  • 中國充電基礎設施廣泛的鋪設規模和完備的服務質量;
  • 以及中國新能源車企正在以消費者可承受的價格賣出汽車和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

以上因素共同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加快了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力、適應性。使得中國汽車產業在進幾年取得了快速且具有顛覆性的發展。

中國汽車行業正在推動全球行業改變

無可否認,中國的汽車業正進入一個重大的拐點,不單中國本土的車廠在顛覆地變化,全球的汽車行業亦因中國的發展而發生改變。

最近,美國福特汽車宣布了幾項主要舉措:

1. 福特中國公司正在對組織結構進行精簡和戰略後撤。
2. 福特汽車與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南昌簽署框架協議,意擴大雙方出口車型數量以及擴充海外銷售渠道。
3. 承認中國在電動化領域的創新優勢,福特必須將一些關鍵資源留在中國,讓他們能夠不斷向中國方面學習。
4. 同時,美國福特將與中國的寧德時代合作。福特的全資子公司將在美國密歇根州馬歇爾市生產磷酸鐵鋰電芯,有關電芯的專業知識及服務,將由寧德時代作為技術合作夥伴提供。

福特汽車的這一系列舉措代表着中國汽車行業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亦代表着西方企業需要在中國以及全球市場的進行重大的戰略調整。中國行業和企業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已經逐漸從跟隨者演變成為了創新者,以及標準制定者。

以前西方企業只會將本土合作夥伴作為製造商和銷售者,主要的設計、創新和知識產權均來自外國企業。而今天,形勢已經開始反轉過來。在電動車、電池和智能互聯等領域,中國在創新,科技商業模式和市場領導地位方面已經走在世界前沿。這些發展不只影響了中國本土市場,更影響了全球市場競爭格局和創新態勢的改變。

中國的發展態勢有跡可循

在過去30年,我在中國做了很多汽車領域的諮詢項目。我記得最早的一個項目是為某著名德國汽車廠商到中國北方某地與當地一合作夥伴的大型卡車項目進行戰略和組織的評估和給予改進建議。當時,中國的汽車行業真是非常落後,與德國(和西方)的差距很大。

在轎車方面,情況亦一樣。在全中國大範圍裏,特別是上海市,滿街都是德國大眾的舊版桑塔納。該產品可說乏善足陳,但在當時卻是中國「最好的產品」。之後長時間以來,外資和合資品牌在中國長期佔有壓倒性優勢。本土品牌代表低質量和低價格的產品。

到2000年代,中國民企品牌如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相繼湧現,國產品牌被視為低檔的產品,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有抄襲的嫌疑。在許多人對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國民企,產生懷疑的時候,透過我與不少這些企業和企業家的合作與交流之中,我卻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這些企業家渴望嘗試、創新和成功的願望。在他們在現實中取得成績之前,他們潛在的動力和能力是只能意會出來的。而這種意會是必須透過緊密工作和討論才能領會的。

事實上,中國企業家的創業事跡不單只在汽車行業出現,在不同行業亦有。中國的企業家良莠不齊,有一些選擇走捷徑,甚至鋌而走險;但有不少選擇走正途,不懈努力,推動創新,改變行業的規則和秩序。

今天,許多人對中國汽車企業,特別是那些電動車的製造商,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驕人的成績感到驚奇,但我完全不感到驚訝。從多年前開始,我就知道有一天中國汽車廠商將能與全球領先的廠商有效競爭,分庭抗禮。這樣的預感不是因某些狹隘的民族主義作祟,而是透過長時間在中國環境中工作,對西方和中方的企業有多次接觸、合作、討論,及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近代數十年新中國發展的深刻了解之後,產生出來的感覺。關鍵是對中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發展模式的建立和演變的深刻認識。這種感受讓我對中國汽車行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構劃出更多和更新的想法。

正如李強總理所說的:我們今天面對的情景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