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崇文尚武是民族復興必由之路

在充分發揮中國優良的崇文傳統及祥和力量的同時,也要凝聚中華民族的綜合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化解各種歷史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建立論述話語權,把中國傳統的祟尚和平精神向全世界宣揚。

舊北京城有崇文門和宣武門。可惜為了重建京城,把舊城的城墻都拆掉了。梁思成曾經提出抗議,認為這做法在歷史上難以交代,為此甚至落淚。筆者認為,部分城墻如果能夠加以保護當然最好,但要全部保存下來,難以將首都改造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新中國成立74年,現在回頭過來看,似乎需要對崇文和宣武有嶄新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

筆者認為,崇文和尚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在中華民族接近7000年的發展過程中,崇文逐漸成為民族的重要基因,世代相傳,是中華民族得以進步發展的基礎。但因為缺乏堅實的尚武精神的支持,這也是自從1840年以來中華民族瀕臨存亡絕續危機的主要原因。

崇文尚武 一體兩面

為什麼這樣說?從先秦思想開始,中國逐步發展出崇尚文化、以文治國、維繫民心的政治路向。簡單來說,就是錢穆所說「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如果中國就是天下,作為農耕社會,中華民族能夠長期維繫和自然物類之間互相依存、生生不息、持續發展的共同命運,也未嘗不可。問題是人類世界數千年的歷史,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立國精神,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除了農耕社會的保守思維之外,還有狩獵社會的攻擊思維,挑戰農耕社會的防衛思維。

錢穆在他的《國史大綱》一書中,雖然沒有使用這兩個對立的概念,但他提出歐洲和中國分別代表兩種差別巨大的政治文化和路向。在西方,起源於馬其頓(亞歷山大),歷經羅馬帝國,以至法國、英國和美國,都是倚仗武力向外擴張、攫取資源向外征服的路向。在東方,兩漢以來採取以文治國、崇尚文化、兼容並包的路向。中國的文治制度始於兩漢,結束於春秋戰國割據封建的時代,進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統一帝國的時代。在政治上,以郡縣制(中央政府派出文官統治各地)代替分封制(以宗親為主分土封侯的貴族政治),農耕社會思慕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尚武精神也就逐漸失去社會基礎。

因為厭倦戰爭,進行了文化反省,和平成為諸子思考和討論的主題。(Shutterstock)
因為厭倦戰爭,進行了文化反省,和平成為諸子思考和討論的主題。(Shutterstock)

國人文化反省 形成尚文傳統

中國的尚文傳統,自從先秦諸子時期就已逐漸成熟。春秋戰國數百年,幾十個小國之間互相征戰吞併,到了戰國後期剩下七雄競爭天下一統。面對長期戰亂,當時的9個流派,包括儒道墨法名雜農,還有陰陽和縱橫兩家,因為厭倦戰爭,進行了文化反省,和平成為諸子思考和討論的主題。

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老子講不爭(兵者乃不祥之器),墨子講兼愛非攻,孟子荀子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總而言之,就是重視仁愛和公義。孔孟之道就是:「何必曰利?唯有仁義而已矣。」各家各派雖然思想有差異,說法有不同,但總的思路就是崇尚和平,祟尚融合,講求文化凝聚,講求人心歸趨,熱愛天道和自然,反對權力和意志;如果不以民為本,就會造成災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中國的偉大傳統。

可惜傳統的中華優秀文化並不是地球上的唯一。因為還有西方的尚武精神,由於過度迷信武力,以其狩獵傳統和捕食特徵,通過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逐漸發展成為帝國軍事侵略主義,然後進一步發展到以金融資本霸權為主軸牟利,以軍事力量為後盾支持,在全球範圍剝削掠奪;在所謂「自由民主的共同價值」之下,私有制度為愈來愈少數的精英階層的私利服務,軍火生意成為戰販的寵兒。

西方船堅炮利 幾乎毀滅中國

反觀中國,自從唐宋明清等朝代以來,因為科舉制度發達,文官的崇文制度得以強化,通過科舉選拔官員管治人才,更因為社會變遷速度緩慢,在政治上取得相當成功,使社會崇尚讀書,文化思想偏向於唯心主義,相對輕視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因此沒有現代的數理化生和科技應用。現代化的大學制度建設,也只是從122年前的山東大學堂才正式開始。這家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被譽為是起源性的大學,也是因為1900年慘敗八國聯軍之後,痛定思痛才建立起來的。

中國猛醒過來,參考西方的尚武精神建設現代化的軍隊以保衛國家,也是從1901年才正式開始。中國歷代從來沒有選拔以武功或軍事作為主體的進士或舉人,而是採取所謂徵兵制,並沒有具備戰略思維和排兵布陣的將才。從張騫、岳飛到林則徐,武力從未被社會敬重,武官作為民族英雄並沒有一脈綿延的傳統。遠的不說,清朝從康熙經雍正到乾隆,儘管滿族入主中原,但馬上被漢化,主流仍然是崇尚文化,讀書為上,以文治國,贏得長達134年的相對和平。

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面臨巨大的失敗和恥辱。積弱的直接原因是在軍事和科技兩方面無法和西方競爭。物競天擇,汰弱留強,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16個字就是西方進化論(或《天演論》)狩獵思維和私有制的理論根據。發展到今天,演變成美國的天命認定論和美國例外論的思想根源,唯我獨尊,美國優先,一言不合即出動軍隊,制裁施壓。

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面臨巨大的失敗和恥辱。(Wikimedia Commons)
1840年以來,西方列強以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面臨巨大的失敗和恥辱。(Wikimedia Commons)

今日國際環境 危險程度更甚

近代中國一部血淚史,是西方強悍的崇尚武力、侵略獵食的實踐,是運用在中國大地之上的殺戮史,是導致中華民族瀕臨亡國滅種的總根源。因為中國人未能及時抓住西方工業革命和科技文明進步的歷史契機,軍事上落後於人,戰場上挨打被殺。今天中國由弱變強,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需要承擔亞洲區域和平的角色。新時代的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比較122年前複雜得多,危險程度更甚,中國仍在為明清兩朝忘記尚武強軍保衛自己的錯誤道路買單。

在當前的歷史場景之下,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外國強權可以輕易打倒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在浴血戰鬥的過程中已取得深刻教訓,知道強國強軍、發展建設和民族復興才是最正確的出路,懂得在發揚中國崇文化尚和平的偉大傳統的同時,要有最強大的軍隊建設。在充分發揮中國優良的崇文傳統及祥和力量的同時,凝聚中華民族的綜合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化解各種歷史問題,進行自我調節,建立論述話語權,把中國傳統的祟尚和平精神向全世界宣揚,讓新時代的中國成為沒有飢餓、沒有貧窮、沒有內戰,追求高質量美好生活的中國。

筆者認為,老子(孔子的老師)提出「大制不割」,意思是一個能夠概括一切的制度,是一個不可能會滅亡的制度。就如同大陸與海洋不可分割,人類和自然物類的命運共同,不可分割。這個大制,就是維護和平,反對戰爭。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一定會同時崇文和宣武。中國致力全球和平,反對美國到處挑釁。二戰後78年的一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一定要重新檢視,作出正確論述,力求撥亂反正。亦文亦武的深層力量互相支持,也就順其自然地發展出中國歷經滄海桑田之後輝煌璀璨的新的一頁。這或許就是我們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新的詮釋。是否應該這樣理解,願與讀者們商討。

原刊於點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