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5月份,自然想到「五四運動」。
這是一場為中華大地帶來重大影響的愛國運動,當年曾高舉的「德先生」和「賽先生」旗幟,百年後似乎光芒不再。回望當年初心,國人對「賽先生」(Science)的期許應是為了國家富強和進步。
科教興國祈願的實踐
內地由上世紀提出「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起,直至近年國策中「科教興國」四個字從不缺席。百年來國家在科教上取得的成就雖算不錯,但危機依舊;近來西方聯盟實行「卡脖子」式阻攔就是一個好例子。
科教興國這個祈願早在晚清、民初期間已出現。大量莘莘學子飄洋過海出國留學,學習外國先進知識;文獻記錄亦可追溯,見到不少都修習科學、科技、工業等範疇。學成畢業後匆匆回國,把學到的知識用於支持國家、建立大專學院、培孕新一代。正是科教興國的實踐,他們放棄在外國的發展機會,無懼國內經濟疲弱、政局不穩、強鄰侵略等不利因素都無阻歸心;當年他們的貢獻幫國家打造了穩固的學術根基,因而取得現時不俗的成就。
可惜大多數港人對早期科學學人的認識、貢獻、成就,所知不多。
早期中國物理學發展
以物理學的發展為例回顧一下吧。據物理學史學者戴念祖在9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物理學」這名稱是在1900年才出現,轉譯自當年日文的”Physics”譯名。
歷來中華文化把與物理現象、理論相關的知識被納入格致學、工藝、自然博物學內,到了明朝外國傳教士來華引進西方科技知識,之後西方專著被翻譯成中文才得以流傳;直到1900年上海出版了《物理學》為名的教科書。相信其他基本科學如化學、生物學、或更為實用的礦物學、電機學等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情況相若。
早期物理學因實驗設備和資金需求高,發展起步略為困難。清末、民初期間海外留學的歸國學人紛紛獲聘為大學教授,在各地參與建設大學,第二梯隊人才累積得很快。晚清有庚子賠款、民國政府有公費留學計劃和個別西方基金會提供獎學金,這些資助令大批學子得以放洋求學。
不少物理學歸國學人均師承歐美諾貝爾得獎人,回國後隨即傳授前沿物理知識,故上世紀上半葉能參與最前沿和創新研究的中國學者為數不少。
除研究外,他們亦投入物理教育工作上,為國家培育人才,即使日本侵華期間亦從未間斷。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以及為他們設計實驗的吳健雄,都曾是這批早期物理學人的學生。
中國物理學界先賢
最後擬簡介一些物理學先賢,篇幅所限只列出部分名字。
中國第一位物理博士和第一位物理哲學博士,分別是1907年畢業於德國波恩皇家大學的李復幾,和在1914年畢業自芝加哥大學的李耀邦;後者曾短時間任教師範學校。兩位最後都未有在物理學界發展。至於第一位物理學女博士,是在清華大學任教到退休的王明貞,她在1942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師從發現電子自旋的Uhlenbeck。
畢生任職大學致力栽培下一代的早期歸國物理名師還有夏元瑮、葉企蓀、吳有訓、薩本棟等,他們的學生中不少曾做出世界水平的亮麗成果;再後期歸國貢獻國家的則有周培源、嚴濟慈、趙忠堯、王竹溪、張文裕、吳大猷等等,難以盡錄。對港人而言他們的名字或感陌生,但他們都是當年受賽先生的感召,投入科學的學與教並做出承先啟後的功勞。
這些先輩奮鬥經歷、為國效力的故事,多是受到「五四精神」的影響,理科老師亦可借用他們的故事作為愛國德育教材。
參考資料:
- 戴念祖(1991)。〈中國近代物理學史概述(一)〉。《物理通報》,6,33-39。
- Danian HU. (2015). ‘Studying Physics in America’. IAS The Institude Letter, Summer 2015. 取自https://www.ias.edu/ideas/2015/hu-studying-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