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明原堂:興趣小組盛極一時

港大宿舍一項傳統大型活動,是在大酒店舉行「周年大舞會」。它在我當上舍監之後三年就自自然然地從明原堂消失了。明原堂是港大第一間揚棄這傳統活動的宿舍。這種舞會它只辦了三次,之後便停止了。
封面圖片:土風舞盛行於70年代。
 
明原堂成立初期,宿生會的作風很傳統,只着重體育和社交活動。鑛安、兆傑和我都覺得情況不理想,決定在1969至70年度籌組三個興趣小組,每人負責一個,於第二學期展開活動:兆傑負責唐宋詩詞小組;鑛安負責民歌小組;我負責專題研習小組,內容包括歷史、時事、小說、戲劇和電影等。每組每星期聚會一次,每次約二小時。參加的人數不多,每組約十人。據了解,每組的出席率都很高,參加者的反應也很不錯。
 

與宿生喝酒吃宵夜

 
兆傑和我都喜歡邀約宿生來我們的住所喝酒或吃宵夜,乘機閒聊一番。這樣做對建立師生關係以及了解和輔導宿生都很有幫助。後來,我跟其他導師談論這個做法,他們都認為可以一試。我決定把它制度化,規定每人負責六分一宿生,即大約36人。每名宿生每年最少獲邀兩次;我們每人每年最少要邀請宿生六至八次,每次九至12人。消費額是每名宿生每次約二元,實報實銷,費用來自我的交際費(每年約2,000元)。
 
1970至71年度,因人事變動,唐宋詩詞和民歌小組都停辦了,但專題研習小組仍然繼續。它後來也因宿生的要求改為中國近代史學習小組。近年活躍於香港政壇的何俊仁和胡紅玉,當年都是這個小組的成員,前者更是積極分子。改組之後,這個學習小組的研習內容和組織工作,全部都交由學生自己負責,但聚會的地點仍然是我的客廳,直至我離港赴英。宿舍的興趣小組就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繼歷史班之後發展起來的興趣小組之中,最重要的是譚兆璋一手建立的國語班。兆璋來自喇沙書院,1970年入讀理學院,同年入宿,據說當時是不懂國語的,但學了不足一年便掌握得很好了。1972年初,他先在宿舍搞國語班,之後進一步在香港大會堂公開教授普通話,並於1976年創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這個社很快就被視為研習普通話的重鎮,並於1995年獲政府批准成為豁免繳稅的公共性質慈善機構。
 
70年代中期,興趣小組在明原堂的發展可說達到了頂點。那時,參加歷史班的宿生有20至30人,參加國語班的有70至80人。小組的數目也多起來了,每晚都有興趣小組活動的現象頗為常見。11年來,先後在明原堂出現過的興趣小組包括:民歌小組、合唱團、笛子班、土風舞組、現代舞組、戲劇組、攝影組、實驗電影組、唐宋詩詞小組、書法組、歷史班、國語班、棋藝組和橋牌組等。興趣小組的發展豐富了宿生的課餘生活,他們的文娛活動不再局限於打球和「開波」(Ball,舞會)了。
 

舞會往事

 
在大酒店舉行「周年大舞會」,是港大宿舍的一項傳統大型活動,它在我當上舍監之後三年就自自然然地從明原堂消失了。明原堂是港大第一間揚棄這傳統活動的宿舍。這種舞會它只辦了三次(1969年在文華酒店、1970年在凱悅酒店、1971年在半島酒店),之後便停止了。就我所知,這項活動此後未在明原堂復辦。
 
為了這項活動,我入職不久便投下「巨資」(約港幣2,000元,相當於我當時的月薪),到佐敦道一家專為演藝界服務的「怡泰洋服店」,訂造了一套黑色的「踢死兔」(tuxedo,晚禮服),另加一件夏天穿的白外套。這些裝備至今仍然佔據着我衣櫉內寶貴的地方。
 
60年代,怡泰雖然鼎鼎有名,卻是一家面積不足十平方米、搭建在窄巷裡的小店。窄巷位於佐敦道一間有「鬼屋」之稱的古老大屋(今裕華百貨)和一幢唐樓(今福樂大廈)之間,很不起眼。後來古老大屋要拆卸了,它便搬到佐敦道近女拔萃那邊去。80年代初,我想單造一件外套,它要價1,700元,而且還要輪候三個月!當時一般洋服店只需四、五百元,高級的也不過1,000元左右而已。
 
最後一次舞會的嘉賓,是當年來拔萃看我上課的郭煒民先生,時任葛量洪師範學院院長。我很尊敬他,渴望再見到他,於是趁應屆宿生會主席霍建中是我在拔萃教過的學生,建議他邀請郭先生出席。這建議在幹事會順利通過,沒有遇到反對。
 
最後的周年舞會:嘉賓郭煒民先生。「我很尊敬他,渴望再見到他,於是趁應屆宿生會主席霍建中是我在拔萃教過的學生,建議他邀請郭先生出席。」
最後的周年舞會:嘉賓郭煒民先生。「我很尊敬他,渴望再見到他,於是趁應屆宿生會主席霍建中是我在拔萃教過的學生,建議他邀請郭先生出席。」
 
(圖片:作者提供)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