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家中長者抱怨「年紀大,機器壞,骨頭脆….」或許只是在撒嬌,但骨頭脆也不失為對骨質疏鬆的客觀描述。骨骼會隨年齡或受傷退化,雖然對健康沒有直接影響,但會增加受傷風險,加上心理負擔或會使活力減退。如果退休後仍然想保持活動自如,跟朋友到處遊山玩水,那如何是好?
骨頭是由什麼構造而成?
人體有206塊骨頭,佔體重約兩成,但原來這些支撐着身體的骨胳並非完全是實心構造。就拿臂骨為例,把它的橫切面放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外層是較硬的皮質骨,硬度僅次於牙齒內的琺瑯質。骨頭的兩端(骨骺)和中通部分則由骨小樑交織成蜂巢狀結構,巢內細孔充滿了紅骨髓,作為骨骼內部的支柱。有趣的是,所有的蜂巢狀結構並非一樣,而是根據每塊骨頭需要支撐的重量和肌肉拉力,生成不同排列,以達至負重能力最大化。
骨骼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比例決定了硬度。有機物主要成分是骨膠原纖維和蛋白質;無機物則包括鈣和磷質。有機物成分愈強,骨質韌度便愈好。兒童及青年的骨骼中有機物比例高,所以柔韌性強、可塑性高,也不容易折斷。受傷時多不會完全折斷(俗稱「青枝骨折」),癒合較快。但因硬度不足,骨骼容易變形,所以發育中的兒童不宜負重過量,日常坐姿亦要多加留意,不要養成壞習慣。
成年人骨骼中的無機物的比例已升至約三分之二,硬度偏高,遇到超過負荷的碰撞時,變得較易折斷。成人面對另一個問題便是骨質密度降低。由於成骨細胞開始減少製造新骨質,流失後未能及時補充,蜂巢孔會變大和變疏,削弱支撐功能。
成骨無機物增加 密度降低
診所常用評估骨質密度的非入侵快速測試名為Bone Mass Measurement(BMD),過程跟照X光相似,利用兩種不同能量的X光去分析骨質密度(DEXA),主要檢查腰椎和髖關節兩個主要部位,檢查結果以T值顯示,相對於一個健康年輕人的骨質密度平均值而言。換句話說,若得出T值為零,便跟普遍年輕人的骨質密度沒兩樣;若是負數,即密度低於平均值;若T值是正數,那人可以說是「逆轉骨齡」了。
醫療人員會再根據T值評估骨折風險。骨骼變脆會增加長者跌倒時受傷的風險,最常見是傷到髖骨和脊骨尾段,或向前絆倒導致手臂骨折。而脊椎骨即使沒受傷,也有機會因為彎腰、拿重物等突如其來的壓力,引致骨節出現塌陷。
隨着年齡上升,腰椎盤也會退化萎縮,可能使脊柱彎曲(陀背)和身材變矮。為了減低受傷風險,40歲後建議定期找醫生檢查,了解自己的骨質密度。世界衞生組織有一個T值標準差等級,作為骨折風險評估:
- -1至+1:屬正常水平
- -1至-2.5:骨質密度開始減少,低於正常水平
- -2.5或更低:患上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提高
- -2.5或更低,並曾發生骨折:骨折風險處高水平,大機會再次出現骨折
T值下降前 就要開始行動
簡單點說,T值未低過-1前,就要開始行動!總括而言,骨骼的生長受幾種因素和物質影響:
- 體形瘦小、年長、更年期(停經婦女會減少分泌幫助運用鈣質的雌激素)
- 遺傳、長期病患(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副作用(如服用高劑量類固醇)
- 性腺分泌、甲狀線和腦垂體分泌的激素
- 吸煙、酗酒、過度攝取鹽和咖啡因
- 缺乏維他命A、C、D阻礙吸收鈣和磷質
- 心理壓力和新陳代謝
- 缺乏運動
要減慢退化所帶來的影響,就要懂得「開源節流」。
首要是均衡飲食,多吃豐富鈣質的食物,如奶類、魚類、豆類、深綠色的蔬菜、堅果,以及多吸收維他命D。有研究指,太空人因為在太空中缺乏重量,骨質流失比地球上嚴重很多倍。所以平日要多做運動,適量地為骨骼增加壓力。物理治療師會為患者針對部位計劃強化運動。到戶外曬太陽,也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幫助吸收鈣質。日常生活要避免重味食物,戒掉喝濃咖啡、吸煙、酗酒等習慣。
醫生除了會處方補充劑、降鈣素或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之外,或會將病人轉介到物理治療專科。除了強化運動外,還有為行動不便患者提供全身震動治療(Whole body vibration),只需站在互動負重運動儀上約20分鐘,腳下的平台會發出高頻率(30Hz)但低振幅(0.3g)的振動信號,使用者全身會感受到頻密而輕微幅度的震動,藉此刺激肌肉和骨骼產生共震。骨骼受壓下等同增加負重,簡接刺激骨質加速合成。前題是成骨細胞仍然活躍,因此震動治療在年紀輕人士身上效果較顯著。
投書者簡介:
彭俊耀,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