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咕窿」誰來埋單

金融風暴雖然每次發生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受害人的政治含金量,絕對是決定誰來埋單的關鍵。

美國矽谷銀行(SVB)被政府接管;瑞銀(UBS)成功收購瑞信(CS),市場暫鬆一口氣。每一次金融困局,都會惹來誰來埋單或誰應該埋單的爭論。今天社會,官大於民,也大於市場,誰來埋單多由政府決定,政府的出發點往往俯順民意,多於尊重法理。

美國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險,上限是25萬美元,SVB出事後,為了挽回市場信心,華府暗示如果其他銀行出現問題,他們也會擔保所有的存戶。4月1日出版的《經濟學人》提出:政府硬救銀行,有機會令問題銀行變成「殭屍」──死守一些不良資產,不撥備,也不發放新貸款來改善資產素質,進而拖累整個經濟。日本的「消失的十年」便是一例。

銀行為壞債撥備撇帳,當然會損害股東利益。美國國內現在有近5000家小型銀行,股東們在國會山甚具影響力,拜登政府也要賣他們帳。

華府購銀行 抵消聯儲局「縮表」成績

美國政府收購銀行,令聯儲局的資產暴漲,一下子增加了近5000億美元,令推行了差不多一年的「縮表」行動,成績化為烏有。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瑞信AT1債券的投資者血本無歸。AT1債券的投資者大部分是專業基金經理和私人銀行客戶,比起一般小市民,他們的數目和值得同情程度明顯是較弱,所以政府亦敢於犧牲他們。

當AT1債券化零的消息初出時,市場反應激烈,甚至不少人覺得投資者會告上法庭;我覺得這事情發生的機會甚微。瑞士政府採取的策略是「西瓜靠大邊」,從受害人的數目看,AT1債券持有者絕對是小眾,瑞士政府採取了政治上最穩妥的手段。加上AT1債券的條文原來就有「政府干預可以令債券債值變零」這一條款。

有人覺得瑞士政府偏頗和濫權,我並不認同。AT1債券變零,早有前科(2017年西班牙銀行Banco Popular),法理上完全站得住腳,政府無必要為機構投資者和富豪而犧牲選票。

誰埋單 受害人政治含金量成關鍵

投資出錯,要有人埋單。香港十多年前的迷你債券如是,mis-selling與否,銀行最後付了大量補償予散户。去年開始出現違約潮的美元內房債,最後因為國家堅持不代找數,海外投資者損失慘重。但親疏有別,政府要保買了樓的內地小市民,要求發展商必須完成在建地盤,海外有錢人的荷包,不必那麼着緊。金融風暴雖然每次發生的情形都不一樣,但受害人的政治含金量,絕對是決定誰來埋單的關鍵。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張宗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