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麻坑是香港一條客籍村莊,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深港邊境綫上,打鼓嶺與沙頭角之間。鼎盛時期蓮麻坑村地跨深圳河兩岸,蓮麻坑南部的塘肚山,深圳河以北的長嶺和逕肚也屬於該村的分支。
作者簡介
劉蜀永,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香港通志》副主編。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並任中外關係史研究室副主任、香港史課題負責人,兼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香港大學內地校友聯誼社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主要著作有《十九世紀的香港》(合著)、《二十世紀的香港》(主編之一)、《簡明香港史》(主編)、《20世紀的香港經濟》(主編)、《侯寶璋家族史》(合著)等。
蘇萬興,資深歷史掌故課程導師、導賞員訓練計劃導師。曾於各公立圖書館、歷史博物館、探知館等舉辦公開講座、於香港電台主講「十八區自由行」及「香港街道趣談」等。編著詳述聚居於香港新界鄧氏族群歷史的《錦田鄧族》、《屏山鄧族》;介紹本港中式建築的《吉祥裝飾:香港中式建築與民間信仰》、《圖釋香港中式建築》等,另著有《衙前圍──消失中的市區最後圍村》;參與編寫《無障礙古蹟考察報告系列》、《蓮麻坑人物情》、《葉定仕》、《東縱、邊縱香港老戰士抗日戰場回憶》等。
歷史悠久 動植物生態多樣
蓮麻坑是一個歷史文化内涵十分豐富的村莊。蓮麻坑村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當時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按康熙27年(1688年)《新安縣志》的記載,「六都」管轄的村莊就有蓮麻坑。
蓮麻坑四面環山,村民保留客家人重視風水的傳統習俗,制定並遵從許多保護山林的鄉規民約。同時由於香港政府的邊境禁區政策,蓮麻坑村及其毗鄰地區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種種因素使蓮麻坑較完整地保留原始的鄉村風貌,在山嶺樹林之中蘊含高度的生物多樣性,生存着許多珍稀的動物和植物。
蓮麻坑是一條複姓村,村中居住的主要有葉、冼、劉、官、張、曾等家族,其中葉氏是大姓。各姓村民陸續遷出,目前村中居民絕大部分是葉氏族人。蓮麻坑客家人大多來自廣東,例如葉氏族人來自今汕尾海豐螺溪,冼氏族人來自歸善(惠陽)淡水,劉氏族人來自興寧,官氏族人來自深圳龍崗等。
抗日時期曾歷多次浩劫
蓮麻坑村民和許多客家人一樣,曾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革命事業和反抗外來侵略,做出過重要貢獻。村民葉定仕是新界原居民中貢獻最大的辛亥革命元老,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曾擔任中國同盟會暹羅(泰國)分會會長。他對同盟會暹羅分會的會務貢獻巨大,並曾傾家盪產支持革命黨人的武裝鬥爭,以致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
日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期間,蓮麻坑村多次歷經浩劫。因懷疑村民支持抗日遊擊隊,日本憲兵曾兩次在蓮麻坑實施大拘捕,對村民濫施酷刑,導致三人慘死,多人受傷。日軍的暴行激起村民的憤怒反抗。村民葉維里曾和村内夥伴策劃炸毀日軍控制的蓮麻坑礦山,後又參加東江縱隊抗日。葉維里三打蓮麻坑礦山的故事在村内廣泛流傳。
蓮麻坑屬於傳統的農業社會。葉氏族人擁有的耕地分佈範圍很廣,遍佈深圳河兩岸。除村内土地外,在深圳河以北的,有華界沙頭角的東和墟、下逕、上逕、水逕、元墩頭、少井頭 、吓井頭、沙欄吓、 官路下。向西有遠在布吉一帶的布吉墟、吉下、木棉 灣、李朗、大坑肚、松元頭。在深圳河以南的,有英界沙頭角的山嘴、下凹頭、禾坑、南涌。向西有香園、坪洋。這些耕地或自己耕作,或租賃給他人。蓮麻坑村民亦曾在嘉道理農場的幫助下發展較具規模的生豬、家禽飼養業,但隨着香港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蓮麻坑和新界其它村莊一樣,再也沒有村民依靠農業、飼養業爲生。
蓮麻坑礦山盛產鉛鋅礦石。二戰以前蓮麻坑礦場曾是全香港唯一使用先進技術和機械開採的礦場。「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的長子、礦業工程師容覲彤曾在蓮麻坑經營開礦達八年之久。他對蓮麻坑礦業的發展貢獻甚大,曾在蓮麻坑礦場建造六條礦道,總長度約2,100米。
重視文化教育 保留習俗及文物古跡
重視文化教育是客家人的優良傳統。踴躍捐款、捐地興修村内敬修學校新校的事跡體現出蓮麻坑客家人對這一優良傳統的傳承。在蓮麻坑村民手中,至今還保留着數種清朝和民國期間的手抄本帖式,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拜神、祭祖、節慶、婚嫁、喪葬、求雨、械鬥、戒鴉片、禁溺嬰、護林、防盜等等。形式亦多種多樣,除了應用文,還有對聯、詩歌等,這是十分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蓮麻坑擁有眾多文物古跡。香港法定古跡葉定仕故居仿照孫中山家居樓房中西合璧模式修建而成,在辛亥革命史和建築史上皆有一定的意義。葉氏宗祠、劉氏宗祠、官氏宗祠和關帝宮歷史久遠。葉祥霖客家大屋建造精美實用,體現出客家人的建築美學。麥景陶碉堡、摩囉樓堡壘和長命橋(國際橋)是邊境禁區風雲和過境耕作的歷史見證。紅花寨遺址則充滿神秘的色彩,是一個待解的歷史之謎。
中國的許多民間習俗在蓮麻坑得以延續。葉氏族人數百年從未間斷的春秋二祭,反映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民族精神。重視風水、愛護山林的觀念和現代的環保觀念有不少相同之處。從傳統賀年活動脫胎而來的蓮麻坑新春同樂日別開生面。將一位先祖奉為神明的葉法諸公崇拜則是新界鄉村獨一無二的神祇崇拜。
客家人吃苦耐勞,流動性強,他們敢於到陌生的地方闖蕩,開闢新的天地。最遲在十九世紀70年代,已有蓮麻坑村民在外洋打工。蓮麻坑村民創業的足跡遍及巴拿馬、牙買加、泰國、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他們在國外胼手胝足,奮力拼搏,許多人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葉定仕、葉劍橋等還成爲僑居國著名的僑領。
蓮麻坑這個客籍村莊可以説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這裏先後湧現出同盟會暹羅分會會長葉定仕、投身抗日的馬共領導人劉一帆、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香港老戰士聯誼會會長葉維里、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葉勝、香港律師會會長葉天養、全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會長葉劍橋以及其他許多活躍在商界、學界的社會精英。他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