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日前在全國政協一個會議上表示:要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增强信心,輕裝上陣,大膽發展。他說:「我們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
習近平還要求,要優化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的產權和企業家的權益,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國企與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以提振市場的預期和信心。
中央要求優化 民企發展環境
習近平的談話是對民企存在的充分肯定,讓很多民營企業家對前景增強信心,願意為自己的事業增加投資,全心全意地去壯大自己的事業,要讓中國的企業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
習近平今次把話說得很明確,相信是要反擊一些近年在網上出現過的過激言論。這些言論把民企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籤,認為中國必須制約民企,才能發展社會主義。因此中國經濟在下一個階段將要國進民退,民企的歷史任務已完成,民營企業家應該主動退場。
在這樣的言論影響下,近年的確有一些民營企業家意興闌珊,未到退休年齡就辭去管理層的職位,有錢也不敢作新的投資,以免背上企圖壟斷市場的黑鍋。這種氣氛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很大,如果不加以扭正,中國的經濟就很快會失去動力,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就會吃虧,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會被拖延。
民營經濟是中國發展動力
現實是改革開放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威力,就是讓民企重新在中國這土地上,有茁壯成長的機會。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是不允許個人擁有生產資料的。個人只可以管有生活資料,不可以有生財工具。一切生產的經濟活動,都只能由國家擁有或集體擁有的機構來進行。民間的積極性長期沒法發揮出來。
在那個年代,國營經濟的發展很慢,沒法吸納中國的大量人口增長,失業的青年只好上山下鄉,父母被逼和子女各處一方,人民的物質生活長期都得不到改善,國人對國家的前程充滿憂慮。
要不是改革開放為發展民營經濟提供了空間,中國不可能純靠國營經濟與集體經濟而有今天這種脫胎換骨的發展。所以當「國進民退」的說法在社會上出現的時候,不但民營企業家感到困惑,連普通老百姓也感到不安,擔心好日子即將過去,中華民族又將走向厄運。
現時,很多民營企業家依然餘悸未了,他們擔心,民營經濟會否只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才允許存在,一旦脫離了初級階段,就得割掉這條資本主義尾巴。中國若是不能在理論層面釐定民企的社會功能與歷史價值,民營企業家是很難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