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2日宣讀本年《財政預算案》的幾乎同一時間,也就是相隔約一周前(2 月14 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亦於國會宣讀該國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就結果而言,對比香港去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收縮3.5%,新加坡取得了3.6%增長的佳績。失業率方面,港、星兩地的數字分別為3.4%及2.1%。但最為突出和最值得留意是新加坡的理財策略,與香港大相逕庭。
星洲視財政儲備為「最大保險」
新加坡在本年度預算案中以相當顯著篇幅,及以「財政儲備為我們提供最大保險」(Reserves as our Greatest Insurance)為小標題,闡述新加坡的「居安思危」理財策略。黃循財表示:「新加坡一直系統性地規劃未來,這種對未來做好準備的取態,為我們在應對突如其來的衝擊時,提供更多的選擇和解決方案,情况就如我們面對過的新冠疫情、經濟危機和海平面上升等事件。」
他續稱,「即便如此,意外的發生往往出人意表,規劃階段時無論作出再多的寬鬆預計,亦往往未足以應對例如被封鎖、衝突、戰爭或氣候災難等極端情况。只要看看烏克蘭被破壞的程度──烏克蘭重建估計要數千億美元,而隨着戰爭持續,成本估計只會增加」;「因此,無論面對任何危機,能夠提供最佳保障的,仍然是我們幾十年來審慎管治下所積累的財政儲備」。
黃循財續說,「歸根結柢,財政儲備是新加坡最大的保險。充足儲備不單讓我們可在緊急情况下快速應對即時需求,同時亦不會干擾我們對若干焦點課題的長期關注。此外,充足儲備亦令我們可以更強勁地反彈,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最近的新冠疫情那樣。再進一步而言,萬一遭遇更嚴重的災難時,我們的儲備也可提供資源,助力重建新加坡」。
上述這些言論見於2023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從166至169段。由於該預算案只有英文版本,筆者只能盡力意譯,冀能讓讀者更好地掌握新加坡的理財策略。
發債填財赤 獅城持負面態度
除此之外,黃循財對於以發債填補財政赤字,亦持負面態度。他在預算案中第13和第14段表示:其他國家在新冠疫情期間,很大程度上通過借貸為額外的支出提供資金,但這些貸款最終必須由後代(future generations)償還。新加坡的財政儲備不僅助力該國在經濟逆境時有效應對各種即時衝擊,亦「沒有給當前或後代新加坡人帶來負擔」。
對比之下,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預計,政府於2022/23年度財政赤字為1398億元,較預期的560億元多逾一倍;為增加現金流,他提出發債增加「收入」,未來至少5個年度每年發債650億元,使政府可提早於2024/25年度出現盈餘。兩者取態截然不同,當中新加坡是否存在值得香港參考之處?
新加坡財政預算案中,最為擲地有聲的是:「財政儲備是新加坡的關鍵戰略資產,我們對此的保衛承諾,不會絲毫動搖。」(We will not waver from our commitment to safeguard our reserves as a key strategic asset.)今天的香港,保護國家安全高唱入雲,我們又應否以同樣取態來審視香港的經濟安全保障?而目前內地多個地方政府都陷入財赤局面,又應否引以為戒?
香港面對的3個「危」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中華文化的至理名言。最危險的不是對手有多強大;最危險的是對於自己和周遭環境認識不足。香港人才流失、營商環境改變、外資撤離、源於地緣政治而隨時踏浪而至的市場及科技限制,都是冰冷的事實。此外,分布香港多處地區的方艙醫院及多項被指為「大白象」的工程如何善後或優化,倘若對這些問題缺乏積極應對的話,是第一個「危」。
第二個「危」,是對前景過於樂觀的估計。香港財政司司長預計本港經濟在2024至2027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可達3.7%,高於疫情前10年的2.8%趨勢增長。此外,政府估計2024至2027年間的地價收入時,以過往15年地價收入佔GDP平均水平為計算基礎,這是否過於樂觀?事實上去年以來,香港賣地收入大幅低於預期,或甚至有取消賣地計劃,其原因及影響又是否已計入預算?
第三個「危」,是對個別投資項目可能考慮不周。除以往被指為「大白象」的基建工程之外,財政司長提出的舉措,包括預留100億元推動香港的生命健康科技發展、計劃中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推動量子科技基礎研究、設立微電子研發院,以及分別注資5億元予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及農業持續發展基金,並出資8.3億元興建農業園。
對於這類項目,首重是否用得其所,其次是項目是否有利香港發展。例如生命健康科技具體指的是什麼,是疫苗研發還是基因修復?其次是投入和產出是否合乎「績效管理」。看來特區政府有需要做更多解說,而亦只有基於此,才能讓市民「心安」。
最後,政府發行債券的所得收入,是否包括在《基本法》第107條「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收入?也許特區政府在適當時候應該釐清,令香港能遵循《基本法》規定。
借鏡新加坡退休保障機制
讓退休人士「居安思危」,預早就退休生活做好準備,是新加坡政府另一施政目標,具體舉措是對全國55歲即將退休人士,定期檢視其包括公積金在內的存款,再就最低退休準備金額的充足程度(retirement adequacy ratio),作出時序監測,其結果被視為政府的績效指標之一。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新加坡政府微調公積金供款,以提升效果。
誠然,香港特區政府為鼓勵僱主聘用較年長僱員,也在今年預算案中建議,提高僱主為65歲或以上僱員的強積金供款稅務扣減。這是值得支持,但筆者希望當局能進一步設立與新加坡相似的機制,以提高即將退休人士對自身處境的關注,在鼓勵個人及早做好準備的同時,為低入息人士提供多一重「兜底」保障。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