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旨在通過「環境營造」,與師生一同構思、設計校園修繕方案,共同創造屬於學校社群的幸福校園。團隊在2020至2022年間,與31所學校合作,通過參與式設計,為學生和老師們提供了能讓其感到歸屬感的舒適環境。共創方案包羅萬有,例如有靜觀角落、種植天地、貓咪咖啡室、身心靈中心、多用途舞台、遊樂區、食堂和課室等。
近日,項目設計團隊舉辦了關於環境營造的巡迴展覽會。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的計劃團隊向我們闡示了項目的初衷和核心精神,並且分享了兩年半來他們的心得體會。
環境營造,建設幸福校園
環境營造又叫「地方營造」,不同於空間設計,這裏的「地方」,不只是描述空間和硬件,還包括空間造就的一切軟件,如人的活動、互動、感情和意義等等。所以「環境營造」是一種打破上而下模式的決策思維,廣納學校社群意見的設計方式。
設計漂亮的環境當然人人喜愛,但環境營造的重點在於讓一個社群中不同的持分者參與發表意見,讓不同位置的聲音都被聽見,營造出一個能回應社群真實需要,真正屬於大家的地方。
關於在香港學校開展環境營造的契機,計劃召集人張海活解釋到,很多學校近年來都在努力開展跟正向教育有關的活動。但是在過程中我們發現,光開展一些如園藝治療、表達藝術治療上的學習和實踐課程是不夠的,學生們還需要一個「正向的實體環境」,而且這個環境不應是其他人認為合適的,而應是學生們真正喜歡和想要的,這樣他們才能在新創造的環境中感覺到自己和環境的聯繫,從而從中獲得舒適感。
參與式設計,以使用者為核心的設計思維
用設計思維進行環境营造,第一步是「發現」,包括對用家進行深入了解,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每一間學校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教育理念、團隊風格、學生特色、地埋位置、社區配套等,都令每間學校的需要各不相同。
所以設計團隊的第一步是到學校實際考察,探索學校的獨特性,深入了解老師同學的身心靈需要。在收集了目標學校的大量數據和資料後,團隊會歸納出數個方向,為下一步參與式設計鋪墊。
計劃團隊表示,在Co-Creation(共創)過程中,學生真的能自己參與設計,而設計師的角色更多的是整合和轉化其所聆聽到的所有人的意見。
在參與式設計環節,大約有1000名學生和400名老師參與了工作坊。但這只是一部分數字,有些學校是全校投票,所以實際貢獻了決策的同學和老師很多,甚至部分家長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而且在環境設計投票時,提供給大家的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選項。團隊會把每一個設計部分都劃分得盡量詳細,使得校方人員的選擇靈活又多樣。
尊重學生感受,滿足多元需求
學生的意見大都很有創意。正因為他們沒有太多制肘和限制,想到的東西都頗為天馬行空,而天馬行空的東西往往難以付諸實踐。但在本次項目進行過程中,學生的感受首次放在設計的第一順位。
保良局莊啟程小學翻新後的「動感操場」裏,綠色的地上畫滿了色彩續紛的線條和圖案。這些都是同學們的想法。在環境營造工作坊裏,有同學提出想要更豐富的色彩,以及在地下加上一些線條,讓他們可以自己創造小遊戲玩耍。
這些來自同學的不同點子,在設計團隊的整合後,會交給更多同學去投票,把最多人喜愛的元素融入設計。有一位同學當日把票投給了彩色的線條和圖案,而當動感操場啟用後,他說他感到「很開心和驚奇,因為我們投票投出來的設計,真的可以給我們使用。」
同時,各學校的決策層人員也會和設計團隊一起,為多元學生的不同需要而努力。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則建立了靜觀室,除了是學生練習靜觀的空間,也是校內回教同學逢星期五向他們的真主祈禱的地方。
學校有不少非華語學生,大部分都是回教徒。校長說,愛惜學生的話,自然就會動動腦筋,善用空間為不同學生營造更多可能性。「他們以前只可在課室祈禱,現在有一個更加理想和寧靜的環境,一個他們屬於他們的地方,一個讓他們覺得充滿愛的地方。」
另外,學校也營建了一所貓舍,之後領養了一對貓姊弟,並在校園招聘照顧貓咪的義工學生。
一位老師分享說 ,作為一家男校,男孩子一般比較少用言語說出他們的感受,但透過跟貓貓的接觸和相處,他們可以放下一些煩惱,多一個渠道放鬆心靈。當然貓舍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
貓義工隊其中一位同學本來入學時有一些情绪困擾 ,照顧貓咪讓同學有所改變。「外國其實已经有不少類似的實踐,讓孩子親身照顧小動物,學習生命的意義。」而且,這種學習經驗不需考試。「貓貓是不會給你打分的。」校長說。
困難總是和成就感相伴
回憶起兩年半來走過的歷程,計劃召集人張海活表示,最困難的時期是新冠肆虐下的前期溝通準備階段。「2021年初COVID很嚴重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和學生線下面對面做工作坊。」
在網上和不同年級的同學交流,年紀小的沒辦法專注,要耗費很長時間溝通,收集,整合大家的意見。線下討論時,可能一個小組20至30人,也能溝通得很好,可是線上只能4至5人一組,需要更多的設計師來帶頭,才能引導大家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雖然耗費了比預想中長很多的時間,我們設計團隊最終還是共同克服了困難,設計出了令師生滿意的方案。」
他還提到,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是看到學生在設計好的空間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瞬間。
同時,因為香港只有少數學校擁有優美的校園環境,大部分非名校環境普通,甚至老舊,走出經過團隊設計後的房間,學校可能是另一個模樣。所以很開心能創造出一個讓學生覺得很漂亮的,且體感舒適的,也有功能性的房間。
設計可持續,幸福也會延續
截止2022年底,幸福校園實踐計劃已幫助修繕完成了15間學校,同時,16間學校正在專業設計指導下各自執行工程。
計劃團隊表示,16所學校都竣工後,也不會是項目的完結,可能馬上會有2.0版本出現。香港理工大學在技術上的支持和賽馬會在設計方案資金上的支持都是可持續的,各學校可以結合自身辦學集團的力量將各方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和實踐。「一切都只是開始,不會有真正的結束。」
在 2023年2月底,計劃團隊亦會開始派發「幸福校園環境營造」指南、案例和環境營造工具包,分享兩年半的共創成果給予全香港中小學,提供適切的案例鼓勵學校使用設計思維和參與式設計,令香港的學校文化更加多元化,也令環境營造能夠在學校環境內長遠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