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荀子值得研究?

荀子的富國論(一)

荀子〈富國篇〉探討富國之道。本文指出其為何值得參考,並初探其處理的課題。
歷來研究儒家思想的,在兩漢稱「周(公)孔(子)」,在宋明則稱「孔(子)孟(子)」,荀子從來沒有給作為一個正統的儒家或重要的儒家來研究。在現當代,荀子甚至被歸入法家,如文革「批林批孔」時期,荀子這個「法家」的思想,便給拿來作批判儒家的武器。但只要我們仔細重讀荀子著作和相關歷史文獻,就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所實踐的儒家政治理念,具體而微的部分都來自荀子;而且與周、孔一脈相承,不是法家的東西,不是所謂「儒表法裏」。周公「制禮作樂」,孔子釋禮樂之義,荀子則從宏觀的天人關係整理出一套「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政治經濟思想。
 
但我們研究荀子,卻不是要為他爭回儒家的正統地位。重新了解、學習他的思想,不過想從他超前的智慧得到啟發,以解決今天全人類面臨的難題——如何挽救幾百年來資本主義造成的全球災難。300年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奠基人阿當.斯密(Adam Smith)寫了他的思想鉅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2000年前荀子也在其著作中寫了〈富國篇〉。研究荀子的富國之道,然後與斯密的「富國論」根本理念作一比較是本文的目的。作者在政治、經濟及哲學三方面都是外行,此文只是一隅之見,希望拋磚引玉,發起討論罷了。
 

從人性、資源、分配三方面探討富國之道

 
荀子的「富國論」和儒家的「禮論」相關。因此,要了解他的富國思想,須從他對「禮」的看法開始。《荀子》〈禮論篇〉云:
 
 
荀子的禮論,和孔子的「克己復禮」的講法已有差別。這亦由於時代環境的不同。荀子處於「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言「克己」已無人願聽,因為「克己」在此語境中即為「節欲」,無論諸侯百姓都聽不進去,於是乃以「養欲」說之。荀子認為:「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富國篇〉頁176)人類對「物」的好惡之心是相同的,「物」有限而「欲」無窮,「物」必須得到合理的分配,才不會引起紛爭,而「欲」才不會「窮乎物」,才能「相持而長」,才能「得其養」——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持續性」的發展與滿足。
 
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中,荀子的「富國論」必考慮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欲」的問題,也就是人性的問題;其二,「物」的問題,也就是物質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再生的產品及人力等社會資源)的運用問題——人類如何對待這些資源;其三,「別」(差別)的問題,即按什麼原則、倫理去分配「物」(資源)的問題。荀子的「富國論」從這三個基本點去思考、形成。以下我們嘗試逐一加以探討、論述。
 
待續
 
封面圖片:亞新社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