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劍橋港姐,令一眾媽媽都燃點起兒女入名校的渴望,以後自己再逼緊兒女功課,虎媽勁再來得兇些,便可以實現大計。
名牌大學 名牌效應
國內有種勁,你們香港喜歡的名牌,他們要多100倍勁去搶去囤積。名牌,有一種吸引力,保證你能享受大眾羨慕的即場反應,不用擔心個人化喜好,更不用擔心個人評檢品質不被認同;名牌大學,就只可提供這種即食認受性,用作找工作、印名片,在酒會中自我介紹,確有優勢。
很多僱主會說,名牌大學收生嚴格,出來的畢業生已是預先篩選好的金字塔尖頂,而且榮譽感可以雙向,聘請了名牌大學生,公司也風光!
是嗎?
美名牌大學,收生率愈來愈難,Stanford University 收生率由80年代的15-20%,跌至5%,Yale University 也差不多。因素可能包括國際性的報考,報考人數激增,但收生額沒有太大擴張。亦可能是美國或外國的考生,都漁翁撒網式報考多間大學,更可能是大學也借收生率低以提高聲譽,鼓勵考生入紙報名,儘管知道錄取機會不大。
不過,收生率低並不等同學生人數少了,學生其實是增長了。說穿了,這是一門生意,尤其是當人愈崇拜名牌大學,富有國家的子女便愈是千方百計想拿個名牌,回去家鄉唬唬人也好。
社會講究的是另一種本事
反而,遠在彼邦的學生,懂得發掘冷門學科冷門大學。年青人有自己獨特的興趣,卻未必崇尚名牌大學那些千年不變的學科,僵硬的課程,純 Liberal Arts 那些學科,有志者大可以在網上滿足求知欲,何用困了四年去學?如今有智慧的年青人老早已知道教育是要找啟發,一些規模較細小的大學反而靈活,精心設計的學科更是適用於現實社會。
其實,家長自己有着一套看法——子女考入名牌大學,背後代表的是父母光宗耀祖的豐功偉業,與名牌車、名牌錶,作用大致相同。而天文數字的學費,更可炫耀身家,亦無投資回報率的考慮。至於將來,子女會否因為名牌大學一張沙紙而薪厚職高,只顧名牌效應的家長倒不是太留意。
朋友之間,從名牌大學畢業的子女,很多例子是長期失業,甚至頻頻轉工,靠父母關係找工作,但最終找到的,又非子女所喜愛的工作性質。一段時間過去了,沙紙的作用已減至近乎零。當別人已累積精彩的工作表現,以此跳升職位,名牌大學畢業生的一張畢業證書卻已經無用武之地。
依我觀察,名牌大學的證書,可以靠死讀書加上身家雄厚達致。但工作則是另一回事。名牌大學的證書,就如一張短期有效的通行證,可以換取更多的見工機會,但如要成功爭取心儀的工作,那又是另一場競爭,一次又一次的競爭,每一次是全新的擂台,沒有優勢,沒有累積點數。找到工作以後,如何獲得賞識、認同、晉升,那可是另一種本事,和學術性的本事未必有關。
看到港姐對外談話(記着,不是朋友之間的那種),批評朋友(未必是男友)不成熟,批評記者工作太辛苦人工低,看得出一張劍橋畢業證書,還不及人家嫩模的街頭智慧。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