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前總書記、國家前主席江澤民病逝,享年96歲。江澤民的逝世,引起很多人討論,在此不打算拾人牙慧。不過,人們應該還記得,江澤民生前出版過的兩本回憶錄,在香港也能讀到。這兩本書,一本是2006年7月首次發行的《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另一本是美國金融家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所寫、2005年中英文版同步發行的《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前者記述了江澤民擔任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13年期間的主要外事活動;後者則闡述和評價江澤民擔任中國「地方一把手」和中央領導人的10多年間的歷程,同時談及江澤民的家庭生活、業餘愛好、人品風格等各方面。
內地「財新網」記者2013年前曾盤點過一些卸任國家領導人出書的紀錄,發現2003年至2009年間,江澤民在內地還出版過6種著述,包括3卷《江澤民文集》,由此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卸任 ( 包括退休 ) 國家領導人出書,是回憶在任的決策,還是專寫個人意趣?有什麼出版流程?誰審查把關?稿費怎麼支配?
江澤民著述以最高規格出版
內地官方「人民網」2014年有篇報道,指領導人出書的最高規格,是以名字+「選集」(或文選、文集)命名,以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名義編輯、人民出版社出版。21世紀以來,只有江澤民出版過《江澤民文選》。據不完全統計,至2014年,江澤民已出版著述6本,國務院前總理李鵬、國務院前副總理李嵐清各出版10本。其餘出書的,還包括卸任政治局常委等。這些書受到廣泛關注,不少還上了暢銷書榜。
報道指出,許多國家前領導人出書,是為了「向人民匯報工作」。全國政協前主席李瑞環曾說:「我們是歷史中的人,我們也是歷史中的一段。我們現在評價歷史,將來歷史也會評價我們。」李瑞環還出版了《學哲學用哲學》、《辨證法隨談》等書。
事實上,前領導人出書也有不拘一格的,出自中紀委前書記吳官正的《閒來筆潭》,就是從退休後所寫的40餘冊筆記本,除了人生經歷、工作回憶和讀書感悟,還有原創的「小小說」,挑選後配上40餘幅自創的鉛筆插畫出版的。
2003年春,李嵐清退休後,有人建議他出版文集。「當時,國務院辦公廳已將我的報告、文章、批件、會議記錄等整理成冊,洋洋數百萬言……」李嵐清認為,「對時代背景不太清楚的同志未必能看得明白」,否定了把這些文件編輯出版的提議,改為訪談形式,出版了《李嵐清教育訪談錄》。李嵐清還出版過《李嵐清音樂筆談─歐洲經典音樂部分》、《原來篆刻這麼有趣》、《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等書,一改「領導人」刻版嚴肅的印象。
副國級以上出書 須報中共中央辦公廳
報道又表示,在內地,一本書的問世首先要依據《出版管理條例》報省一級新聞出版局審批,獲批後還須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現在的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前國家領導人的書也不能免俗,甚至更加嚴格。
比方說,副國級以上領導人出書,需報告中共中央辦公廳:由領導人本人向中央立項,或是走正常的送審報批手續。
選題通過後還需要送審。一般圖書由新聞出版總署決定送哪個部門審閱,而領導人的書則由中共中央辦公廳根據內容決定送給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部門審閱。
審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解密問題,即某些未解密文件不適合公開出版;另一種是個別文字內容的調整,由「中辦」出個意見給總署,總署再按「中辦」的意見給出版社正式函件,說明這書能出,修改後能出,抑或不能出。
有時候,「中辦」及在任國家領導人還會對書稿進行最後的審定,例如《李嵐清教育訪談錄》初稿完成後,採編小組徵求了江澤民、李鵬、朱鎔基、胡錦濤等領導的意見。
許多領導人捐出稿費助學
報道引述有關人士指出,中共和國家領導人的版稅按常規計算,一般在7%至10%之間,發行量大時會上調。
卸任 ( 退休 ) 領導人的稿費大多以設立基金會或資助他人的方式捐出。2004年,鄧小平親屬將他生前的稿費100萬元(人民幣,下同)捐給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同年,李瑞環將《務實求理》一書所得的100萬元稿費,捐給親手創辦的桑梓助學基金會,旨在幫助品學兼優的特困大學生;2005年,李嵐清用個人全部稿費200萬元,發起成立了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
2012年,李鵬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捐出稿費300萬元,設立了「李鵬──延安助學基金」。此外,吳官正出資115萬元設立了昱鴻獎學金,朱鎔基設立了「實事助學獎學金」等。
然而,報道並沒有提及江澤民多種著述的稿費多少,也沒有提及用途和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