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能力需求較學術表現高 策劃教育變陣應對未來問題

過往香港教育被批評為填鴨式教育,時至今日STEM教育在學界普及,使香港學生整體的學術成績和思維能力有顯著提升。當把眼光放至未來,香港目前的教育模式又是否能趕上未來步伐?

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11月25日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召開「教育的未來」論壇,並公布未來人才及教育可能性等議題調查結果,是次調查由獨立研究公司Ipsos Hong Kong(益普索)於2022年9月至10月進行。調查訪問包括家長、大學生、教育人士及企業等超過1200名人士。整合資料後發現,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環境危機是未來面臨的問題。

同時,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香港應培育更多具有自我管理、解難、創意及思辨能力的人才。受訪者表示,創意和逆境韌性是港人最需要,同時是目前教育上最缺乏的,而數字運用則是現時教育提供與需求兩項數據中最接近的。要解決未來問題個人能力絕對是重要因素,論壇籌委會聯席主席譚嘉盈女士表示,「報告顯示港人具有較佳的數字能力但個人能力較弱,反映過往學界或過於着重某一方,未來教育可從數碼和科技着手從中融入個人能力的培訓,全方位提升學生能力。」

數據顯示港人具有學術能力卻缺乏個人能力,反映香港教育有機會過於側重其中一方。(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提供)
數據顯示港人具有學術能力卻缺乏個人能力,反映香港教育有機會過於側重其中一方。(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提供)

變革理論教育 不做高分低能

綜觀以往學界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於學術及理論層面,鮮有培養個人能力或進行貼地的生涯規劃。受訪的大學生表示希望有科技和職業方面的培訓,亦有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讓學生多接觸現實生活是教學中的重要元素。這亦引導教育界思量目前社會需求,由此改善教學模式。學界可提早讓不同階段的學生認識和嘗試不同範疇的發展,使學生從中發掘興趣把理論具體化,透過實踐提升個人能力。

企業不只關注學術 教育培養個人能力

以往不少人會把成績與能力掛鉤,以致一般學歷較弱或非主流的大專學院學生總被人看低一線。但受訪企業卻認為,個人能力如解難、思辨和抗逆能力等比學術表現更為重要。個人能力培養應始於學習階段,而非由企業承擔教育責任。

職場實況與理論相異,企業需要的不是精通理論的學生,而是能把理論配合個人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員。可惜目前學界對學生的評分是基於學術成績,沒有數據能反映個人能力。論壇籌委會聯席主席譚嘉盈女士表示︰「企業招聘期間難以學術成績得知個人能力,反映以往學界對學術的評分準則或已不合時宜應作調整。」

提升學生心理健康 持份者共同研究未來

超過六成受訪者更着重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會影響個人未來發展。在香港高壓教育下,不少學生亦承受極大心理壓力,要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讓他們認識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懂得減壓才能走得更遠。

要從教育界發展培養未來人才,各界別的持分者亦可就此討論,研究資源分配、未來教育方向、改善目前既有的觀念。報告亦顯示未來教育目的不只會聚焦學術教育,而是講求個人發展和持續學習等。因此現今的教育亦應逐步變陣,把學術和個人能力揉合再授予學生。

問卷訪問提到未來的教育目的,當中只有一個屬學術目的,其餘皆與個人及全球發展相關。(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提供)
問卷訪問提到未來的教育目的,當中只有一個屬學術目的,其餘皆與個人及全球發展相關。(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和平中心提供)

屈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