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令不少香港人面對就業困境,殘疾人士亦難免遇到困難。根據一項研究預計,2030年全球將有多達8億人失業,其工作將在科技時代下被機器自動化所取代。與此同時,社會廣泛使用數碼科技造就了新工種及工作模式,彈性工時及遙距工作成為新興的就業趨勢。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周五(11月18日)舉行共融就業座談會。研究中心總監林維峯教授指出:「儘管殘疾人士為數不少,我們往往只知道他們的存在,但他們的聲音卻並未被真正『聽到』。社會在疫情下發展各種新常態,我們應重新構想如何釋放殘疾人士才能,讓他們像社會上其他人一樣,擁有更寬廣的遠景及被尊重的生活。這是建構可持續社會非常重要的元素。」
查毅超:創科為共融就業帶來新可能
與會的香港中小企發展學會會長劉健華博士表示:「經過疫情和技術發展,企業或因成本和便利關係,零售模式亦正在改變,但在這轉變過程中也造就了不少新工種。無論殘疾人士和企業都應適時創新求變,以應付市場需要。」
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博士介紹創科發展為共融就業帶來的可能性。他指出:「科技園公司的園區公司和合作夥伴為殘疾人士設計出不少創新方案和產品,以科技改善他們的生活素質和身心健康,實現智慧生活。我們亦支持共融就業,提供一系列的培育計劃和體驗工作坊,歡迎不同文化背景和能力的初創企業及人才加入創科。科技園公司建立的生態圈持續成長,創科社群現有超過18000人,正積極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我們亦透過結合官產學研的協同力量,致力培育和吸納人才20載,持續壯大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庫及完善整個生態圈。」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立法會議員黃元山博士則探討就業市場新趨勢及職訓轉型的重要性。他說:「除了締造職場多元共融的環境,香港應該提供更多切合市場需要的職專培訓、多元出路及支援,一方面讓殘疾人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釋放更多社會的勞動力。」
馬會資助推廣共融就業計劃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將會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 聚創樂融計劃,推廣共融就業。
香港賽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健康社區)陳載英於開幕辭表示:「馬會期望,『賽馬會共融・知行計劃』能起示範作用,消除社會偏見,鼓勵各界為不同能力求職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