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2022年11月1日在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撰文,講述「中國如何失去了美國」(”How China Lost America”);曾任負責東亞事務的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的學者謝淑麗(Susan L. Shirk)在其將於2023年出版的名為《過度擴張》(Overreach)的新書中則試圖解釋為何「中國失去了西方」(How China Lost the West?)。這兩位學者的觀點在美西方的知識界有相當的代表性。
事實上,時至今天,絕大多數的美西方專家學者,包括那些過去對中國態度比較友善的,對中國過去十多年的變遷有諸多不滿和敵意濃厚的。他們的著作和言論又往往被美西方的反共反華政客和組織用作攻擊和遏制中國的「理論」和事實依據。這些專家學者對中國的怨憤,不排除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愈來愈難以在中國從事「中國問題研究」,夥同中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或在中國建立由他們帶領的研究團隊。
西方學者選擇性看待中國發展
他們對那些崇尚西方制度和價值觀的中國專家學者,在中國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感到失望。然而,也許因為只能在遠距離觀察中國,而對中國又懷有負面情緒,所以在我看來,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往往是「霧裏看花」,太過受限於自身的信念和成見,過度相信那些與他們立場相近的中國官員和學者,理論有失偏頗,有些時候甚至歪曲和罔顧事實。
他們說中國「失掉了」美國或西方,當然不表示他們認為中國曾經「擁有過」美國或西方。不過,回想過去,在美國大力扶持的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垮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美國朝野確實爆發了「誰失去了中國」(Who Has Lost China)的激烈爭論,矛頭直指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那個時候,確實有不少美國人覺得中國是「屬於」美國的,是忠實跟從美國的戰略小夥伴,更是美國可以隨心所欲傳播基督教和美式文化的地方。
今天,提出「中國如何失掉美國或西方」的西方知識分子當然不會認為美國和西方「屬於」中國,但非常明確地,他們批評中國已經失去了美國和西方的信任、支持、理解和好感,從而導致了美西方把中國視爲「戰略對手」和「生死存亡的威脅」。因此,中國「失去了」美國和西方是咎由自取。簡單來説,他們絕對相信西方的制度、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無比優越,是所有追求進步和發展的國家的唯一選擇。
本質上,他們對中國的批評和怨恨是因為中國沒有遵循他們的要求、建議和期望來發展,反而成功建構了一條與西方發展道路差異甚大,卻又能夠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他們對中國的諸多不滿和責難,其實主要來自他們自以爲是的用西方的觀點與角度,有選擇性地看待和評價中國的發展和情況。爲此,在這裏我對他們的一些偏頗之見作簡單回應。
可持續發展依賴政府投入
首先,美西方知識界預料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景黯淡,認為一個愈來愈由政府主導、排斥市場和外來投資的經濟發展模式,斷無成功的可能。這種論斷對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堅持改革開放的承諾置若罔聞,也無視中國政府通過改革建構全國大市場的決心。中國政府過去幾十年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扶貧滅貧、科技科學、人權自由、法治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就,他們避而不談。他們更不會承認,中國不可能接受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永遠」處於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低端,以及中國只能「永遠」屈從於那個由美國建構和主導,以美西方利益為依歸,對非西方國家不公平,而美國自己又不尊重,且經常單方面改變和肆意違背的所謂「以規則爲基礎的自由國際秩序」(rules-based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的狀況。
事實上,如果中國要取得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則必須通過尖端科技的發展來打進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要達到這個宏偉目標,中國只能主要依賴政府的投入和推動國家的自力更生,不能過度依靠市場和外資企業。從歷史角度看,在美國和西方國家的科技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特別在國防、航天和信息科技等領域上至關重要,更何況美西方對中國的科技發展早已施加嚴厲的遏制和封鎖。此外,在逆全球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美西方市場萎縮的環境下,中國政府在推進中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角色亦只會有增無減。現在,幾乎所有西方知識分子都認定中國式現代化必敗無疑,但愈來愈富強的中國將會讓他們「繼續」失望和沮喪。
人民信任程度位於世界前列
其次,在政治上,美西方的知識界指控中國沒有走西方的民主道路,甚至「放棄」了過去「政治開放」的政策,反而走上「威權政治」、「中央集權」和「強人政治」的「歪路」,並不斷「踐踏」人權和自由。當然,我不會認為中國的政治體制完美無瑕,但客觀而言,中國政府在治理能力、推進發展、改善民生、保持社會穩定和促進國家團結等方面的表現比美西方強得多。
根據美西方的民意調查機構比如皮尤(Pew)研究中心、哈佛大學的艾什(Ash)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和愛德曼全球信任晴雨表(Edelman Global Trust Barometer)多年來的調查,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府的信任度、對中國政治體制的信心、對國家前景的樂觀度和對國家發展路線的支持度在世界上都處於前列位置。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注重國家的富強、團結、安全和國際地位,他們傾向把個人自由和人權放在「國家利益至上」和「社會穩定至上」的原則中審視,對於西方那種近乎「放浪不羈」(licentious)和匪夷所思的各種「自由」(包括擁有槍械不受管制的自由)感到困惑和抗拒。
美西方知識界對習近平連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中國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規定大加筆伐,但卻漠視(oblivious)廣大中國人對這些事態的積極支持和認同。美西方知識分子無視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沒有任期限制的事實和無視西方國家的政治領導人(總理、首相、議員)大多沒有任期限制的事實(美國總統的任期限制也只是在1940年代才設置)。他們根本不會體會廣大中國人對能夠有力駕馭國内外複雜、嚴峻和多變的形勢建構公平公正社會,和得到其他國家領袖尊重與信服的强勢中國共產黨和總書記的熱切渴望。
美西方無法接受富強的中國
最後,美西方知識界不斷譴責和渲染中國「窮兵黷武」,不斷擴張軍事力量,挑戰美國的軍事霸權,欺凌周邊國家和威脅對台灣動武。他們刻意忘記中國需要擁有強大軍事力量來應對美國自十多年前開始對中國的全方位包括軍事遏制,美西方對「台獨」、「疆獨」、「藏獨」和「港獨」勢力的支持包庇,在必要時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保護中國和中國人民在世界各地的利益與安全。
說到底,美西方的知識分子基於「西方民族中心主義」(Western ethnocentrism)的狹隘國家利益和對其他民族與文化的歧視,絕對不會接受一個能夠和他們平起平坐,一起擔負全球治理責任和愈來愈富強的中國,即便中國以西方發展模式崛起,並全盤採納西方的制度和價值觀,以此之故,即使中國所謂「失去了」美國和西方,中國人民不但不應該感到惋惜,反而應該視爲值得慶幸的事,因爲這代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走對了。反過來説,如果美西方堅持敵視中國和遏制中國的崛起,則最後它們只會永久失去了中國。
原刊於橙新聞,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