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令人着迷的城巿。我多次到訪,尤其喜歡到不同地區散步,感受都巿日常的活力和節奏。有次走着走着,經過一間熙來攘往的紙紮工場,看到師傅們忙着製作紙紮豪宅,店內則堆滿各式紙祭品,如燒鴨、飛機、皮膚鮮粉紅色的人偶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師傅即場紮作供奉先人的紙祭品,而深深被他們的精巧手藝所吸引,想多了解它們對生命的意義。
傳統大型紙號正不斷消失
數年後,我閒着沒事,決定重回香港,進一步探索這個紮作世界。涉足前,我向一直熱衷研究香港日常設計文化的蕭競聰請教。我們在他的理工大學辦公室見面,略談一會後,他便建議一起到附近的紅磡區走走,看看這個殯儀業的集中地。行人路上,有師傅熟練地製作大型紙紮。我們又逛了數家包羅萬有的小店,本書亦有涵蓋它們出售的種類。雖然有人視紮作為夕陽工藝,但看到這個行業在21世紀仍然屹立不倒,令我非常驚喜。
及後五載,我每年都有幸回到香港,教一個關於本地設計文化的短期大學課程。教學以外,我走訪城中大大小小的紙號。在新界,小販檔在墓地外的公路上一字排開,售賣各款紙祭品,供家屬燒給祖先或至親。在香港島,皇后大道西的紙號令人一見難忘,有些較大的店鋪如同百貨商店般分門別類地展示各式紙紮。可惜,這些大型紙號近年已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奢華簇新的住宅樓宇。我又踏遍整個九龍,參觀了不同地區的老店。店內總見到顧客和店員「雞啄唔斷」,似有說不完的話。我很好奇他們在談什麼,亦很想和他們聊天,無奈我只懂得最基本的廣東話。
語言障礙以外,我還遇上其他挑戰,包括經費緊絀,以及香港郵政的萬用箱的尺寸限制。紙號總有一股魅力,吸引我不斷回訪尋寶。但面對云云相當值得珍藏的紙祭品,我不得不作出取捨,像是忍痛放棄如實物般大小的紅色閃爍電結他,還有單車、連石油氣罐的煮食爐、用波浪紙條裝飾的鬈毛犬。這些渴求,或也反映了我對身後事的喜好。但無論如何,即使我的收藏再多再廣,也只是紮作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書的選材受以上因素所限,但我希望它能呈現香港對來生的想像與關顧。除了點心、衣物、家品等生活必需品,紮作師傅亦會緊貼當下潮流,推出壽司、街頭服飾、科技產品等祭品。本書望能展示紮作設計的多樣性,有較簡潔常見的,也有富有特色、充滿創意的,而我對香港獨有的紙紮品,特別感興趣。
本書收錄的眾多紙祭品,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近年巿面上的紙紮,甚少是由大師個別設計和訂造;巿面上買到的,亦即本書收錄的,多為按式樣製作的現成品。店內多放着數個同款紙品,當中衣物和食品尤其暢銷。我常在不同店鋪看到設計一模一樣的紙品並列,但有時也會找到獨一無二、大抵是售完即止的孤品。
為紙紮拍攝硬照
每次選購紙紮後,店員都會用大如行李箱的紅色膠袋包裝。我就帶着這些吹彈可破的工藝品,穿梭大街小巷,擠進巴士、電車,與地鐡上的乘客大眼望小眼。每次我回到住所安放心頭好後,總按捺不住再出發尋寶。離港前,小小的房間總是擠滿紙品,我每次赴機場前也要忙着小心逐一包裹入箱,再郵寄到澳洲。數天後,一捆又一捆的紙祭品陸續抵家,猶如我已到達來世。我把它們存放家中(有些華人朋友的父母擔心我因此會交上厄運),在陋室搭建的攝影棚拍照。
為這些紙品拍硬照時,我希望能捕捉它們原創破格的設計,突顯個別的有趣特色。小型紙品多放在精美的紙盒發售和燃燒。我有時會先取出才拍照,有時更會逐一拍攝套裝內每個細物,以便更清晰呈現。本書亦包括一些有機關的紙品。大部分的紮作均清晰可辨,但如有興趣了解更多,請見書後索引的簡短介紹。
為補充背景,圖輯前的文章〈寄託在紙紮中的香港人情〉簡介了紮作技藝的文化,概述紙祭品的製作、售賣和焚燒過程。我亦分享了對紮作的角色和未來發展的一些想法,除了讓更多人了解這個文化外,本地人也能重溫它的魅力。
流露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我作為香港的外來者,研究這個城巿及其紮作世界時,當然面對不少限制。我很想更輕易與這兒的人連結,了解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不過,置身這種處境也有好處,就是從外了解一種文化時,可以嶄新目光檢視傳統習俗的種種。每當我告訴香港的朋友,打算寫一本關於紙紮祭品的書時,他們常頓一頓,然後露出滿頭問號的樣子。有些人疑惑為何我要自招不必要的厄運,更多人好奇我為何對此不起眼的日常事物感興趣。
有關紙紮祭品的傳媒報道,多聚焦在標奇立異的新設計,因而令很多外來者誤會,以為這是個無聊、甚至幼稚的習俗。有些設計的確引人發笑,間或甚至不堪入目,但紮作這個文化,着實能反映生活中每個荒謬或平凡的細節。不論祭品看起來是可笑或深刻,窩心還是傷感,每位祭祀者均可透過選擇紙紮,表達自己與逝者的關係。
我有幸得到兩位專家的幫忙,為我這外行人的看法提供補充。為本書撰序的蕭競聰,過去30多年來一直研究和影響香港的藝術和設計文化。作為民間博物館計劃的創辦人之一,蕭競聰曾出版多本精彩著作,包括《揦西設計》和 《唔知做乜嘅設計》。2019年,他介紹了朋友兼同事李慧嫻給我認識。她是香港著名陶藝大師,最為人熟悉的雕塑作品為油塘地鐵站生色不少。這位風趣幽默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因兒時在紅磡長大,自小已對紮作文化著迷。她應邀為本書撰文,收錄在圖輯之後。
研究這個習俗數年後,我愈發覺得紙紮文化細膩地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紙祭品總流露着對人的關懷——有時甚至是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眾多收藏品中,有一個黑金色的卡式機我在店內找到時已「甩皮甩骨」,整個變形,大部分按鍵幾近脫落,但出奇地仍在待售。雖然店家作特價發售,但我猜未必有人認為它適合拿來祭祖。儘管我把它買了下來,但因為太過破爛而懶得拍照,就直接入箱儲存。數年後拿出來看時才留意到盒內藏物,便打開黏着磁帶卡座與主機的膠紙,驚訝地發現原來內藏着一餅卡式錄音帶。磁帶上的貼紙寫著著名粵劇《帝女花》,由冥都劇團主唱(屬云云地府公司、部門、組織之一,詳見書後羅列的名單)。我很驚訝有人願意花時間製作了一盒連顧客都不知其存在的錄音帶,默默為另一個世界的聽眾帶來娛樂。
有位師傅直言,他不太相信自己的出品真的能送達天國,但他仍畢生致力紮作,希望能為相信的生者帶來一絲安慰。製作、出售、焚燒紙紮祭品均充滿着愛與奉獻。我僅以同為紙品的這本書,獻給所有師傅、紙號和祭祀者,望能記錄他們的用心付出,以及對香港文化的貢獻。紙紮祭品在送往來世前只在現世逗留片刻,我衷心希望本書能略為存續它們的印記。
高峰
2022年7月
原刊於《人間冥煙:香港紙紮文化》,本社獲中大出版社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人間冥煙:香港紙紮文化》
作者:高峰(Chris Gaul)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