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在明年3月就任新一屆總理的李強,是香港理工大學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畢業生。香港培養出一個國家總理,這樣一個偉大成就,卻未見傳媒大張旗鼓的報道,理工大學也未見擂鼓鳴炮慶祝一番,只有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感到自豪,認為培養出國家級人才,對學校是一大肯定,並且表示這是香港教育能夠為國家做出的貢獻。為什麼香港的整體氛圍,不以此為傲呢?
香港為何不大張旗鼓宣傳?
一個官員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脫穎而出成為總理,誠然跟在哪一間大學讀過什麼學位,沒有直接和必然的關係;但能夠培養出總理級人才的大學,確實也不多。牛津大學PPE(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課程畢業生名錄中,有5名英國首相、4名巴基斯坦總理、3名澳洲總理和兩名泰國總理,當然不覺得矜貴。新任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是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在該校土木系校友欄目中,也曾專門介紹他,但截至他任清華大學校長為止未再更新,可能是因為現在中英關係差,該校也不以培養出中國高官為榮。
北大、清華和北京地質學院各出過一名總理,礙於內地的體制,不宜以此作為宣傳;但香港不受此限制,為何不大張旗鼓宣傳一番呢?傳出李強是理工大學校友後,有媒體冷冷地表示,他只是讀一個在杭州的遙距課程,潛台詞是他不是「正式」的。
李強就讀的,是浙江大學跟香港理工大學合辦的EMBA,該非全日制課程於2003年創辦,李強是第一屆學生。為期兩年的課程,他當時從溫州市委書記升任浙江省委秘書長,同時還在兼讀一個中央黨校世界經濟專業的在職研究生課程。省委秘書長的職責,就是給當時浙江省省委書記習近平做秘書處的工作,工作量可以想像是多麼的繁重,還能付24萬元人民幣學費去讀EMBA課程,究竟是這位未來總理求學精神特別,還是這個課程特別,有待新聞記者去挖掘,而香港媒體對兩者都不感興趣,就有點奇怪。
不少EMBA課程學員視上課為企業家俱樂部的「文化活動」,但不管學生的動機,只要學到有用的知識,也是求上進的途徑;對於辦學機構來說,這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賺錢,能為學校增加收入,又能夠提供有質量的課程,何樂而不為之。這種目標為本的管理理念,應該發揚光大。現在香港的大學,可能是「皇糧」充足,也毋須去找額外的資金。
理工大學20年前就遠赴浙江去搞合辦課程,是一種充滿企業家精神的做法,現在達到一個非預期目標,在校友欄目中增加一個重量級的人物,按道理是無上榮光;而理大沒有宣傳,校友網頁也不「填補空白」,深究原因,是理大和很多其他領域,對於香港教育為國家做貢獻這個概念,沒有理解或者認識不透徹。
香港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大氣
香港的大學,沒有去內地「掘金」的目標,為國家培養人才的理念也十分模糊,也就只有盯着就業率高的課程去鑽。
牛津大學的PPE課程,要求學生同時研讀哲學、政治和經濟,從中掌握對這個世界和世界各種變化的全盤通透的認識。課程設計並非盯着就業前景好的行業培養學生,而畢業的學生大都在商業機構謀職;至於他們後來選擇從政,而且在政圈能夠比其他人更容易如魚得水,也是一個非預期目標。
無論原來的課程設計理念為何,牛津大學也在做適時的改變,因為該課程是全球尖子趨之若鶩,一年即使收取200多名學生,也無法滿足需求,明年開始首次開辦預科班,讓那些本來已經夠資格但因為學位不足而向隅的考生多讀一年,牛津大學也有一筆額外的收入。
香港的大學,在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方面的學者,人才濟濟,足可以開設PPE課程,為香港、國家及東南亞國家培養人才。至於統合課程的能力,相信博採眾長也能做到,缺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這種大氣。
為國家做教育超級聯繫人 本港大學綽綽有餘
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香港可以扮演國家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功能,這種對香港角色的理解,只應用於商業以至金融方面,實質上也只是為香港繼續做好國際貿易或者金融中心,而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功能與角色而已,其實是有點妄自菲薄。
香港的國際聯繫,包括學術人員之間、獲得國際資訊的聯繫,以及香港學術自由的傳統與制度,可以令香港的大學做到很多內地大學未必能夠做到的功能。為國家在教育方面做超級聯繫人,也綽綽有餘。香港的大學未能單獨辦一個課程,可以跟內地大學聯手合辦,課程與師資也會更符合國情。
大學設置諸如PPE課程,猶如牛津大學的初衷一樣,課程培養出大量的金融和商業人才。這些人才的歷史、哲學底子比其他商界奇才都要深厚,將來或許能夠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香港過去出過像伍廷芳這樣的人物,他是立法局首位華人議員,後來北上做過外交總長和司法總長。香港不是不能,而是是否有心為國家做貢獻而已。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