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影像能否超越世代?

未來作家在引經據典時,會引用韋伯、基辛格的「思想」,還是他們的那幾本書?未來作家在「書」寫21世紀的風情時,會從抖音IG上找綫索,還是會從博物館(如果還有)的書架上搬出一本封了塵的百科全書中聚靈感?

進入元宇宙年代,曡加疫情催化了在家工作和宅經濟,圖像影音,配上人機交錯的學習、交友和工作場景駸駸然將成為C世代(Gen C, 新冠後的生力軍)的主戰場,上周引述基辛格在2022年新作《Leadership》中表達他對影像橫流持負面的態度,指其低(降)能反智。

本周希望再為大師的新作加一個小註腳,補充影像話音以至虛擬模式作為訊息思想的承載體,不應被過度矮化,它與文字、紙本書……等自古以來就有的載體,或有相互激化,優勢互補的地方。

文字和紙本書,前者或可追溯至遠古原始人的年代,而紙本書也有上2000年的歷史,包括蔡倫造紙所處的東漢(公元25-220年)等。有如此浩瀚的歷史底蘊,文字和紙本書,承載了歷代人的精神文明和紀錄,或已隨進化繁衍成為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模式。

圖像影音是「後生仔」

反觀,圖像影音只有很短的歷史,一説是1860年的黑白短片,也有説是其他的小製作。初期的默片,正如今日15秒TikTok短片,旨在把當時的一些風土人情紀錄下來,不是言志,因此很快就會過時,現在回看復修版,也許有人甚至會覺得「無聊」。

至於言之有物的「紀錄片」這個類型,可能要到1922年幾套加入了劇情的紀錄片,始為人識。這些奠基之作,也不過「短短」100年歷史;如拿來與紙本書比較,實在只能算是剛剛出道的「後生仔」,更不用説與文字比較。

基翁的新書,引「經」據典,像200年前的社會學家韋伯(M Weber)等人的著作,這些經典,自然是紙本書。厚厚重重的硬皮精裝書,放在圖書館和各人的書架上,翻閲一頁頁燻黃了的紙質,加上一種舊紙與空氣、光綫、人氣混和了的氣味,整個體驗,有種説不出的書卷味和厚重感。可是數碼格式的影音視頻,是手指U盤?是硬碟中看不見的0與1?是雲上面虛無縹緲的一絲一串數字流?

我們做投資的,除了看往績之外,也習慣向前看。iPhone、面書、IG和微訊、B站、小紅書、抖音快手等中外軟硬件的出現和流行,豐富了用戶體驗。圖像音影的使用正以元宇宙的速度爆升,高水平和言之有物的視頻製作,比比皆是。

乘火箭出差的旅途上

如果我們相信人類尚有幾千年甚至更長的時光,如果我們已經在探索未來會否有機會移民外星,大家可想像一下,幾百年之後的學習和「寫作」,會是哪個模式?例如,未來作家在引經據典時,會引用韋伯、基辛格的「思想」,還是他們的那幾本書?未來作家在「書」寫21世紀的風情時,會從抖音IG上找綫索,還是會從博物館(如果還有)的書架上搬出一本封了塵的百科全書中聚靈感?

我認為未來人在乘火箭往外星出差的旅途上,手上會有一本實體可翻頁的紙本書,還會用筆記錄一些即時的意念。不過,她腦海中儲存的經典,將會是來自各種媒介所承載的思想意念,她底層的腦神經元連結,有讀「書」而來的,但更多是來自由0與1所組成的圖像音影。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