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67個病人之中便有一個罕見病患者,由此可見,罕見病患者在社區中並非這麼罕見,而罕見病種類多達8000種,有藥物可治療的只有700多種。加上現時針對罕病患者並沒有足夠支援措施,他們無法負擔昂貴的醫藥費,亟待政府改善社會醫療政策,更需要社會大眾關注去促成這件事。
訪談結集成書 冀提高公眾關注
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一眾醫科生、跨學科學生及舊生義工組成罕見病群體學生義工服務隊,服務罕見病群體,希望提升大眾對罕見病的關注,以及促進患者群體之間知識轉移,並提升病友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幸福感。
今年,他們創辦了「『罕』真人圖書館」,與患者多次深度訪談,並為他們撰寫及出版一本自傳式生命故事集──《尋找四葉草──17位罕見病友的生命故事》,希望聚焦生命正面的地方,幫助他們重新理解生命。而書中除了涵蓋他們的個人故事以外,更有相關的科普文章,令讀者可設身處地了解患者的需求,以及加深對罕見病的認識、提升讀者對議題的關注。
義工隊更捐贈了1萬9000多本書籍予醫院管理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及其他機構,希望鼓勵逾5萬名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醫學院老師和同學認識罕見病議題,建立醫患同行的同理心,開拓他們對罕見病的了解,體會到病友與其照顧者的處境。
成立罕見病學術研究團隊
由於現時香港罕見病的學術研究十分匱乏,普遍集中於實驗室的生物醫學研究,義工隊也宣布創辦一個由學生主導的研究團隊,一方面為同學提供學術研究經驗,另一方面為社會提供與罕見病有關的科學數據,並就社會福利及支援、社會標籤及誤解以及精神健康作研究。
病痛磨練人生 生命影響生命
《尋找四葉草》其中一個故事主人翁,便是患多發性骨骺發育不良及脊髓小腦萎縮症的Iris。她自3歲起便經歷大大小小的骨骼手術,整個童年都在醫院和學校之間來回奔波。在8年漫長的求醫路上,Iris處處碰壁,甚至曾一度因為病情而影響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直至2015年才正式確診多發性骨骺發育不良及脊髓小腦萎縮症。儘管如此,過往路上的枷鎖並沒有阻擋Iris前進的步伐,反倒成為了Iris服務病友的動力。現在,Iris在病人組織中發光發熱,希望能藉生命影響生命,改善罕見病友的生活。
Anna則是香港首位Alström Syndrome的患者,複雜的病情曾令專業的醫護人員束手無策,直到7歲時,她才靠基因測試釐清病因。Anna的病症並沒有擊沉這個溫馨的四口之家,反而令他們更加團結,以正面樂觀的態度迎戰罕見病,甚至把這份溫暖分享給其他病友,成立了Alström Syndrome大中華協會,支援大中華區內的患者家庭。
至於病友Irene,是在壯年才出現病徵並確診高安氏症,病症令Irene一度在鬼門關前徘徊,但Irene卻對它心存感激──她認為高安氏症帶來的除了是病痛之外,更帶給她一群對她關懷備至的親朋好友,讓她反省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追名逐利,而是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Irene現時除了是高安氏症協會的義工外,在空餘的時間亦發展自己的興趣,例如考取急救牌照等,希望在塵世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