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與責任的永恆角力

「快樂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但是我們絕不能讓孩子滿足於此,因為有時候個人的愉悅會跟責任相矛盾;兩者矛盾時,我們更需要讓孩子認識責任的重要性。

「玩是我的人權,老師今天沒給功課。」每當我催促兒子做額外作業時,他總愛以「自己的人權」回應。

讓學習與身份和責任掛鈎

他今年10歲,在國際學校讀小學五年級。這也是我們一家搬來越南的第3年,第一年我還勉強保留着兒子以前在香港舊校的讀書習慣,每天必須讓他讀一點本地的中文教材;後來疫情爆發,每天在家的時間多了,我反而開始對這種「逼太子讀書」的習慣產生了懷疑和猶豫,因為一家人幾乎從早到晚都呆在家裏,絕足戶外,如果再逼他讀一些比較沉重的教材,我有點於心不忍。而且,兒子也慢慢開始視這種額外學習為畏途,不時表達出一種抗逆的情緒,不利於親子關係,長此下來,恐怕也無法培養他成為一名真正的終身學習者(lifelong learner)……

於是,最近一年在和兒子就學習互動時,我稍微改變了方向。我會先問:今天工作了嗎?強調的是「你今天做了應盡的責任了嗎?」然後,為了證明自己是值得休息放鬆的,他會娓娓道來課堂和校園生活的點滴──父子關係好像拉近了一點兒。

此時此刻,我往往會打蛇隨棍上:「你現在的英語比以前進步了,數學也不錯,連爸爸不懂的西班牙語和越南語你也會講,我最擔心的是你的中文,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是中國人,如果連自己的文字和文化都不認識,就有點可笑了。」

以上的方法有時奏效,有時沒用。但我基本已讓兒女對於學習,尤其是語言學習,跟自己的身份和責任掛鈎。在讀中文時,也讓他們有了比較清晰的原因和理念──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對於現今的學生以至年輕人來說,至關重要。

我從來不奢求自家的孩子能在餘暇閱讀中文,但至少我會讓他們知道,在日後的公開試或申請大學時,中文成績與能力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不需要他倆愛上中文,但至少不能忽視它,並理解中文可以幫助自己開拓更美好的前程。

態度勝於一切

這篇文章想強調的,也在於「態度勝於一切」這一點。在來越南以前,我曾經以為這裏的學生至少在學習態度上會比香港的孩子吃苦。事實並不然:疫情過後(每天還是會有新感染,但這裏是躺平對待,普羅大眾都開始視之為流行感冒之類的疾病),許多學習機構都開始注重學生的心靈健康,把「快樂學習」跟「教育品質」直接掛鈎。

基於個人經驗,我認為「快樂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但是我們絕不能讓孩子滿足於此,因為有時候個人的愉悅會跟責任相矛盾;兩者矛盾時,我們更需要讓孩子認識責任的重要性,單純的追求快樂,最終只會培養出一個又一個庸才,除了看重個人利益以外,一事無成。

幾年前香港流行所謂「港男」、「港女」和「港孩」等稱呼,這些稱呼都不是正面的,而當中或多或少都有自私自利的元素在內;有朝一日,要是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人可以擺脫此類稱號,也不失為一種對己對人的祝福!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