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吞噬地球的恐龍族還是環保的救世軍?

——歷史的腳步在哪裏停下來?(四)

13億中國人及其下一代會不會加入美式消費的行列,成為迅速吞噬地球的的恐龍群族呢?從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項重要措施來看,中國似乎要抑制這種趨勢。
中國目前的國策是提倡環保,建立永續經濟發展模式,探討各種清潔能源代替污染能源的可能。但在改革開放前20年,中國和美國走得太近,被美式金融經濟捲入太深,弄得跟美國經濟糾纏不清。所幸中國畢竟仍是社會主義國家,作為一個經濟體還沒有讓少數利益集團操控。其宏觀調控還是有效的,因此能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中迅速復甦。可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依然擺脫不了美式經濟的思維:通過刺激消費來追求高增長。這與中國建立環保經濟的國策是矛盾的。例如:中國一方面建造環保概念的高鐵系統,另一方面又宣揚高污染的小汽車消費和生產。
 

中國消費吞噬地球?

 
2009年,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國和生產國,中央電視台也大大表揚了江蘇華西村﹙被譽為全國最富、消費能力最高的村鎮﹚居民達到一家四口四輛汽車的消費水平。這不是美國走過的老路麼?這種做法不禁使人懷疑:中國的環保經濟有可能建立嗎?即使是環保污染兩下鍋,在混亂的消費宣傳中,環保是污染的對手嗎?
 
胡錦濤、溫家寶以至習近平、李克強這兩代領導人畢竟還是社會主義教育出來的接班人,他們還會強調「以人為本 」的理念,仍不會像前美聯儲主席葛林斯潘那樣赤裸裸地歌頌「物質幸福」。但他們的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呢?特別是所謂80後一代的接班人,這一批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的未來當權者,會願意為人類的千秋萬代較為節儉嗎?據前兩三年歐洲傳媒對世界各地網民的調查:最肯定美國社會制度和嚮往美式生活的,竟然是中國網民。這就不得不叫人憂慮了。
 
13億中國人及其下一代會不會加入美式消費的行列,成為迅速吞噬地球的的恐龍群族呢?從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項重要措施來看,中國似乎要抑制這種趨勢。
 

中國重視植林

 
2006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十二次締約大會及〈京都議定書〉,都確認減少毀林與積極造林,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中國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2010年4月2日發表一篇題為《發展林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的文章﹙見2010年4月2日ESEP「全球節能環保網」﹚有很清晰的科學說明: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是維持大氣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而固定下來。這個過程稱為「碳匯」。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而破壞和減少森林就會增加碳排放。林地轉為農地十年後,土壤有機碳平均下降30.3%。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億噸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
 
賈氏指出,森林減排效益好,成本低,且有五大功能:
 
  1. 吸收及固碳,增加碳匯;
  2. 保護森林,減少毀林、火災、蟲害、排碳;
  3. 發展經濟林,生產生質能源,減排;
  4. 使用木質林產品,延長儲碳期;
  5. 保護濕地和林地土壤,減少碳排放。
 

植林減排表現亮麗

 
中國在植林減排方面,創下非常亮麗的成績。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森林資源的最新評估:在全球年均減少森林面積約一億畝的背景下,中國年均增加森林面積6000多萬畝,佔世界年均增量53.2%,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大貢獻。2009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宣布的幾個已經國際認證的相關數字,足以反映中國在這方面的承擔和努力:
 
2003年──2008年
●森林淨面積增2054萬公頃
●森林儲蓄量增11 . 23億立方米
●人工林保存增6168. 84萬公頃
 
賈治邦又指出,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優點是效益好、成本低:
 
20萬千瓦機組煤發電廠,年排碳量可由48萬畝人工林吸收
波音機北京↹上海四小時旅程年排碳量由1.5萬畝人工林吸收
奧迪車年排碳量由11畝人工林吸收
 
從中國的植林規劃看來,森林減排措施可以達到國際氣候會議上承擔的減排目標。胡錦濤總書記在2007年第15次 APEC 會議上承諾,中國森林覆蓋率將於2010年達到20%,而事實上於2008年已達到20. 36%。2009年9月,他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要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這也應該可以實現。
 

封面圖片:亞新社

古兆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