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百年的油蔴地警署

警務處於8月6日至8月7日及8月13日至8月14日共4天開放第二代油蔴地警署,除了讓市民參觀,還設有展板介紹警署特色、油麻地歷史及區內重大事件。

如果說天后古廟是油麻地最有代表性的中式地標,那麽西式地標代表就是廣東道和眾坊街交界的油蔴地警署了。這座1923年啟用的警署,運作至2021年5月停止服務,但舊警署仍保留報案中心。今年適值油蔴地警署100周年,警務處首次開放舊警署給市民參觀,從而認識油麻地的歷史。

這座舊警署屬於第二代,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過去有不少電影和電視劇在警署門外取景拍攝,尤以警匪片最多,譬如《五億探長雷洛傳》、《黑社會》、《奪命金》、《樹大招風》,其他有《半支煙》、《廟街皇后》等。即使未到過該警署的人,對其外貌也不會感到陌生。

第一代警署在差館街

要講這座警署歷史,首先從它的第一代說起。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後4年,港府選了尖沙咀作為軍事基地,興建軍營和炮台,因此將該處村民遷往油蔴地,令該區人口驟增,為此當局在油蔴地海邊興建一座警署,管理治安。

第一代油蔴地警署於1873年落成,是九龍首批警署之一。所在街道命名為「差館街」(Station Street),之後當局發現港九多處地方都有差館街或差館里,為免混淆,1909年將「差館街」改名「上海街」。

1874年甲戌風災,摧毀油蔴地不少地方,包括位於北海街的天后古廟。當局重建油蔴地,在第一代警署對面撥地給天后古廟遷建,兩座建築物之間的空地闢為廣場(Public Square,即今天的榕樹頭公園),又在旁邊設立街市,形成油蔴地社區的中心。舊街市已經拆卸,留下「街市街」之名。廣場另一邊的街道稱為「公眾四方街」(Public Square Street),約1970年代改稱「眾坊街」,以符合英文原意。

1922年香港發生海員大罷工,警隊人手緊絀,英國從山東威海衛招募一班身形魁梧的山東人來港當警察。第一批有50多人,部分被派到油蔴地警署駐守,主要是出海保護英國商船免受海盜襲擊。

第二代警署遷至廣東道

隨着當局在油蔴地填海闢地,海岸線由新填地街、廣東道伸延至渡船街,大量房屋落成,人口不斷增長,第一代油蔴地警署已不敷使用。當局選址廣東道興建樓高3層、規模較大的第二代警署,1923年落成。新警署瀕臨填海後的海旁,鄰近油蔴地避風塘,有水警駐守。此警署的角色如同九龍的警察總部,管轄範圍不只油蔴地一區。

警署遷往新址後,舊警署於1924年4月改作九龍巡理府(即裁判署),設有九龍首個法庭,審理在九龍發生的案件。但很快便因案件增加而無法有效處理,於是當局在加士居道興建新的九龍巡理府,1936年4月落成。

戰後上海街更趨繁盛,舊九龍巡理府(也是第一代油蔴地警署)屹立街上,令交通出現樽頸。1958年6月工務局決定拆卸舊巡理府,拉直上海街的行車路線,擴展路面。舊址部分地方興建公廁,到1981年興築7層高的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建新翼和拜關帝

在拆卸舊九龍巡理府之前一年,第二代油蔴地警署進行擴建,在主樓後方加建L型新翼,樓高4層,供警員休息和更衣之用,頂樓部分地方設有警官會所(mess),另外在旁邊建了單層的廚房、洗衣場及泊車位。這些新加的建築物與主樓形成環抱之勢,中間的空地作檢閱步操之用,警務人員稱之為「大地」。

油蔴地人口密集,罪案數字自然較多。1931年,偵緝部一名華人警長提議在警署大房(值日室)設立關帝神位,供警員上香祭拜。關帝又稱「關二哥」,以忠義仁勇見稱,拜關帝除了表達忠於職守,亦寄望順利破案。自此之後,其他警署相繼設立關帝神位,至今已成為一項傳統。每當偵破大案、有新長官到任或有警員升職,警員都會齊集關帝神位前拜祭,並藉此聯誼一番。

羈留室3面牆壁設有長石櫈,近閘門有廁所。
羈留室3面牆壁設有長石櫈,近閘門有廁所。

舊警署的建築特色

從高空看第二代油蔴地警署主樓,猶如兩翼伸展,呈V字型布局,相交於廣東道與眾坊街之間。為免尖角對着附近民居,建築師將尖角削去,留出門前一塊空地,方便行人經過。該處是正門所在,建築師加了一個弧形門廊,以方柱支承。正門上方和牆身可見「油蔴地警署」中文字,這是昔日「油蔴地」的寫法,現今大部分地方已改為「油麻地」了。

警署採用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特色,以古典為藍本,結構對稱,並加入殖民地建築的設計。主樓兩翼的地下闢有遊廊,形成兩條有蓋通道,供行人遮陽擋雨。兩翼上層原本也有半開放的遊廊,後來加裝窗戶,變成室內空間。相對於其他愛德華時期建築,此警署的外觀較為平實,沒有特大的裝飾和構件,只在柱身和圓拱加了槽線。

從正門進入警署,經過一條短道便到圓形報案室,後面連接5間羈留室和檢閱廣場(大地)。站在檢閱廣場中仰望主樓兩翼,可見每層外面均有走廊,並有樓梯供警員上落。室內也有樓梯貫通各層,設計和用料均較戶外樓梯為佳。

警署除了辦公室外,過去還有宿舍給警員住宿。主樓頂層設有兩個特大房間供警司級人員使用,有落地玻璃房門,鋪了木地板,設有古典壁爐和寬闊露台。一個房間向街,另一個面向檢閱廣場,讓警司級人員俯瞰環境。後期這兩個房間已改為會議室和多用途室,至今仍保持完好。

警司級房間鋪了木地板,有落地玻璃房門和壁爐。
警司級房間鋪了木地板,有落地玻璃房門和壁爐。

曾有拆卸危機

特區政府在1998年宣布興建西九龍至啟德發展區的中九龍幹線(大部分路段為隧道),其中一段經過第二代油蔴地警署,當時曾有計劃把它拆卸,但民間紛紛表達反對聲音。這座警署是尖沙咀水警總部之外,九龍現存最悠久的地區警署,歷史比深水埗警署(1925年落成)和旺角警署(其中一座樓房建於1925年)還要長,見證了油蔴地百年發展。

路政署最後決定修訂走線,避開警署主樓,新翼也獲保留,但旁邊的廚房、洗衣場和泊車位則要拆卸。警署附近的油麻地多層停車場、油麻地專科診所新翼及玉器小販臨時市場已因應工程展開而拆卸了。

高鐵西九龍站及西九文化區先後落成,油蔴地警署要增加人手工作,第二代警署的設施已無法應付所需,需要第二度搬遷。新的警署大樓於2016年在西九填海區的友翔道落成,樓高11層。警署人員已遷往第三代油麻地警署辦公,原有的關帝神位亦轉到新址坐鎮。舊警署地下設有報案中心,繼續服務市民,部分地方暫供警隊其他部門使用。

舊警署的廚房、洗衣場和泊車位已拆卸,主樓和新翼可獲保留。
舊警署的廚房、洗衣場和泊車位已拆卸,主樓和新翼可獲保留。

活化舊警署

中九龍幹線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待工程完成後,當局計劃活化第二代油蔴地警署。曾有建議在該址設立警察博物館、警察報案中心及少年警訊活動中心,以承傳警署特色。亦有意見認為可改作精品酒店、社區中心、文化場館或其他政府設施,至今未有定案。

警務處於8月6日至8月7日及8月13日至8月14日共4天開放第二代油蔴地警署,除了讓市民參觀,還設有展板介紹警署特色、油麻地歷史及區內重大事件。網上登記系統由7月8日至10日每日中午12時開放,每人最多申請兩張門劵,每日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趁舊警署未活化之前入內參觀,可以欣賞到原來面貌,同時亦可思考一下,將來應該如何保育和活化這座歷史建築。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