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寶海鮮舫將移離香港 楊位醒:盼政府出手保育 可轉型商場展覽

南區香港仔的地標「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停業後,至今未能找到合適的第三方機構營運,將移離香港。楊位醒慨歎,近年中式飲食業受重挫,經營者已「輸到怕」,現在要重整旗鼓,動力仍然不足。

南區香港仔的地標「珍寶海鮮舫」本月(6月)將移離香港,各界大表可惜之餘,不少人出謀獻策,冀保留此一港人集體記憶,長期從事飲食業經營管理行政人員工作的香港餐飲管理協會會長楊位醒接受灼見名家專訪,表示希望政府從保育的角度對海鮮舫伸出援手。

他同時認為,傳統粵菜經營困難,海鮮舫經營粵菜難上加難,尤其是經過2019年以來的「暴動」和疫情後,本港的飲食文化已出現很大改變,即使政府願意伸出援手保育,也宜將海鮮坊轉型,用作商場、展覽或喝下午茶的地方,毋須只做傳統的粵菜食府。

楊位醒指出,兩年多的疫情,已令飲食業界「輸到怕」,現在要重整旗鼓。(楊位醒個人網頁圖片)
楊位醒指出,兩年多的疫情,已令飲食業界「輸到怕」,現在要重整旗鼓。(楊位醒個人網頁圖片)

沙田畫舫亦盛極一時 不敵新市鎮發展

楊位醒指出,本港飲食業一年營業額約1200億元,其中12至15%,即10多億元是依靠旅遊業帶來。日本人是「珍寶海鮮舫」顧客中的重要部分。全盛時期香港仔有3艘海鮮舫,分別是「珍寶」、「太白」和「海角皇宮」。

他憶述早年還有一艘「沙田畫舫」,1963年開業,曾是沙田的高級海上食府,很受外國人歡迎。後來沙田新市鎮發展,經營者苦於畫舫不時需要遷移,長期營運沒有保障,沙田畫舫終在1984結業。後來在沙田第一城和濱景花園之間還有一「艘」敦煌畫舫(現稱「會所1號水中天」),但只是仿石船的建築,不是能夠移動的「舫」。

1963開業,1984年結束的沙田畫坊,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共同記憶。(Wikimedia Commons)
1963開業,1984年結束的沙田畫坊,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共同記憶。(Wikimedia Commons)

海上食府經營不易 疫情暴動雪上加霜

珍寶海鮮舫自2020年3月停業後,至今未能找到合適的第三方機構營運。楊位醒解釋,海上食府比陸地食府更難經營,首先每一、兩年需要花費巨款維修,而且要有船牌、海上食肆牌照。新的環保條例下,還要繳交排污費,但污水不能直接排到海裏,只能用艇抽走污水,另行處理,或由廚房船接駁喉管到污水喉。所有這些操作,皆非雄厚財力不行。

楊位醒慨歎,兩年多的疫情加上「暴動」,重挫了中式飲食業,經營者已「輸到怕」,現在要重整旗鼓,第5波疫情後生意有所恢復,但動力仍然不足。

食客要從香港仔乘免費駁船,才能登上海鮮舫,對不少遊客來說是新鮮體驗。(Shutterstock)
食客要從香港仔乘免費駁船,才能登上海鮮舫,對不少遊客來說是新鮮體驗。(Shutterstock)

粵菜難吸年輕食客 人手流失更添惆悵

更有甚者,是疫情已徹底改變了港人的飲食文化。他解釋,這一方面是粵菜雄霸香港已久,粵式烹調固能保持海鮮的鮮味,在畫舫品嚐亦有風味,可惜新鮮感不足,難吸引年輕一輩的食客。

其次,請人不易,是高級中菜食肆面對的另一個困難。楊位醒指出,飲食業目前欠缺兩成多的人手,負責廚房工作的更多是50歲以上,第5波疫情逾百日,造成業內大量年輕人流失,他們中不少人反而流入了工作時間更短、技術要求較低的建築地盤去工作!

楊位醒坦承,酒樓租金昂貴,現時一些酒樓「削工資就租金」,加薪緩慢,自然很難留住人手。另外,現時大行其道的「兩餸飯」、「三餸飯」和網購外賣飲食,用膳簡單化之餘,也把飲食文化的層次拉低,直接衝擊了茶餐廳的經營。

曾任南區區議員的新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珮也同意,政府可以在政策上支持珍寶海鮮舫,不一定要用公帑介入營運。她指出,下屆政府將成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相關政策局可探討把海鮮舫重新活化,透過海鮮舫推動漁民文化。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柏良則表示,希望有「白武士」接手營運珍寶海鮮舫,或透過慈善基金,從保育角度將海鮮坊保留下來。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