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青少年認識大灣區

雖然大家可能很着急青少年融入大灣區,但也不適宜使用強硬的態度。吸引青少年了解大灣區,可以先從普羅大眾的吃喝玩樂開始,然後再深入了解文化及歷史。

大家可能經常在不同渠道會聽到有關大灣區的發展,有很多政府官員或專家都對大灣區寄予厚望,特別是一些已經在國內發展的朋友。究竟什麼是大灣區,對青少年的發展有什麼好處呢?

大灣區是指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等9個城市所聯合起來的城市群,善用每個城市自身的優勢,分工合作、功能互補,彼此取長補短,加速融合,發展更有優勢的產業鏈,將大灣區變成一個世界級的新進國際大都會。

灣區非新概念  文化歷史深厚

可惜有些人士對中國的發展感到抗拒,特別是對國內發展不了解的青少年,大直對大灣區的事情充耳不聞,他們將會錯失未來數十年發展的大機遇,究竟教育界應如何吸引青少年盡快又積極地投入大灣區的發展呢?

現在很多青少年對世界發展不太了解,沒有一些使他們參考或信賴的資料,大家不妨引導他們張開世界地圖,發現大灣區的發展概念絕不是一個新計劃。事實上,日本和美國都有「大灣區」,例如舊金山灣、紐約灣、東京灣都是在世界很有名和影響力的大灣區,這些大灣區都是很有生命力,都是一個城市不斷融合周邊的地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灣區。

由於以前中國曾經歷文化大革命,及後受惠於改革開放的政策,使當時的香港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及發展機會,通過不同的貿易機會一步一步成為一個國際城市。但隨着時間的發展中國很多事情不再倚賴香港,香港人能否在回歸後重新定位呢?

香港在70、80年代,曾經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享受一種比國內城市較強烈的優越感,因此也可能擔心融入了大灣區後,香港的地位會被淹沒。其實,中國希望將香港所在的珠海發展成為亞洲的第二個大灣區,能在國際上有影響力,也希望香港繼續發揮東方之珠的角色。

縱使沒有興趣到大灣區發展的青少年,也應該加強了解大灣區的地理、歷史及文化,因為現在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自己的父母或或祖父母輩較多來自大灣區的不同的城市,通過了解大灣區的過去及現況,可以加深了解自己家人的成長及文化背景,對文化傳承及身份認同有不少裨益。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

雖然大家可能很着急青少年融入大灣區,但也不適宜使用強硬的態度。若回顧很多在60、70年代的壯年人,或多或少都會討厭,甚至憎恨日本人或日本貨,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香港人會視日本為自己的家鄉,一年有數次旅遊及購物?吸引青少年了解大灣區,可以先從普羅大眾的吃喝玩樂開始,然後再深入了解文化及歷史,例如,葉問曾在佛山那裏生活、蘇東坡在惠州西湖做過什麼事情、廣州飲茶文化是何時開始等。

其實,青少年除了了解自己的家鄉,香港更應該要了解大灣區的工作機會。隨着香港從工業城市,轉為國際金融中心,以至最近的創新科技發展,香港的就業機會已不再像以往從不同地域集中於香港,反而是擴散至其他地方,香港青少年需要了解工作機會轉移的趨勢。

香港在2020年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就是鼓勵在大灣區11個城市有業務的企業,積極培訓本地大專院校畢業生到大灣區城市裏工作,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就業機會,擴闊他們的視野及提供不同的發展方向。大灣區計劃不但可以提供就業機會,亦可以讓他們選擇在那裏生活,甚至定居,讓自己的發展多一個選擇。

暫時未能親身參與青少年,也可以嘗試和身邊的人在輕鬆與理性的情況下,討論大灣區的文化背景及發展機遇,明白不同人有不通的看法和意見,日後亦可以通過旅遊的方式去了解大灣區的文化特色,親身去看大灣區的現況,計劃自己的未來發展方案。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