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創造三贏

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世紀疫症的爆發完全改寫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模式,隨之而來是更深遠的變化,包括人類健康意識有所提高、旅遊及出行模式的革新、生物醫學加速發展等等。疫情下的新常態對職場影響亦甚為深遠,企業及機構紛紛加速數碼轉型,對新技能的需求急促上升;愈來愈多僱主採用混合辦公模式,提升了人力資源的彈性及流動性,凡此種種都為職場創造了嶄新局面。

香港人才  供不應求

本港對科技人才需求甚殷,尤其在資訊科技及生物科技方面,物流、運輸、工程及建築等行業都出現人力資源短缺問題。近年,內地創科產業持續發展,但擁有相關技術的人才只佔全國勞動人口的30%,加上人口老化,全國人才短缺問題急需解決。與此同時,僱主眼中的理想僱員,並非空有技術的人員,而是富有創意、商業觸覺敏銳、能靈活運用科技、推動轉型革新等軟實力的人才,以應付新常態下的種種挑戰。

每年,香港公營大學約有3萬名畢業生投入職場,唯本港仍然面對人才不足的問題。本地僱主對大學畢業生的評價着實並不差,根據教育局在2019年委託機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97%受訪僱主滿意學士學位畢業生的整體工作表現。畢業生表現最為理想的範疇依次為工作態度、資訊科技知識和語文能力,但在分析及解難能力、自學能力、自信和管理技巧方面的表現則有待改善,而畢業生在軟性技巧的表現更獲得最低評分。

每年,香港公營大學約有3萬名畢業生投入職場,唯本港仍然面對人才不足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每年,香港公營大學約有3萬名畢業生投入職場,唯本港仍然面對人才不足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中大推校企合作 助學生拓展未來

為提升本港畢業生的競爭力,以滿足本地人力資源的長遠需要,大學在教授傳統課程提供的硬技能以外,更須培養學生具備市場所需的軟性技巧。校企合作十分重要。政府調查顯示,僱主一般很樂意與高等院校合作,包括安排學生實習和職前培訓、舉辦師友活動等。近年,校企合作教育愈見頻繁,世界各國的大學及企業均透過不同的夥伴計劃,讓學生在畢業前獲得職場經驗。

香港中文大學最新推出的「在學‧在職計劃」(Co-op@CUHK)於上星期舉行啟動禮,象徵第一屆學生的職場實習期正式展開。中大參考了北美洲的滑鐵盧大學、卓克索大學、東北大學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成功例子,推出本港首個學分制的體驗式學習計劃,開放予全校不同學科的3年級或4年級學生參與。同學將加入跨國企業、初創公司、非牟利機構或政府部門,獲得為期8個月的全職及有薪工作。計劃旨在銜接課堂教學與職場實況,同時滿足本地經濟急促轉型下市場對人才的殷切需求。

目前已有超過60家跨國及本地公司和政府機構參與「在學‧在職計劃」,顯示業界對校企合作及人才培訓的熱切期望。未來中大將把計劃推廣至粵港澳大灣區,亦會發掘更多與外國大學合作的機會,以期發展為大學的旗艦計劃。

中大推出本港首個學分制的體驗式學習計劃,開放予全校不同學科的3年級或4年級學生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中大推出本港首個學分制的體驗式學習計劃,開放予全校不同學科的3年級或4年級學生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片)

校企合作教育  創三贏局面

校企合作教育裨益甚廣。於學生而言,同學能提早開拓發展事業的機會,並透過職場實戰運用及提升技術及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專業識見和各種軟性技巧,包括團隊精神、適應能力和管理技巧等,提升個人競爭力,建立專業人際網絡。對僱主而言,校企合作教育能讓他們及早聯繫具素質的學生,滿足長遠的人手需求。此外,參與計劃的僱主亦充分顯示其履行社會責任之決心,有利於建立企業形象及聲譽。

長遠而言,校企合作教育能提升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解決本地人才短缺問題,並降低青年失業率,起着穩定社會及提高經濟生產力的效用,為大學生、僱主及社會創造三贏局面,是為本港長遠發展注入動力的良方妙策。

段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