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項目認證

在沒有可能走回頭路、沒有可能單靠口號和政府指令改善氣候暖化的情況下,金融或許是最好的手段去實現減排節能目標,在財務分析上有多種方法評估融資風險,包括項目是否綠色。

政府零售綠色債券令到廣大市民希望對綠色金融有多一點的認識,筆者嘗試分享這一方面的知識。

大家近年也察覺到極端氣候常常出現,原因是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大量溫室氣體排出,令到氣溫每年提高,若果再不正視這個議題,很多物種包括人類也會消失。

要令到情況改善有兩個做法,一是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重回工業革命之前,走回頭路應該沒有可能;二是靠技術改造或尋找替代的潔淨能源去解決氣候問題,單靠口號和政府指令是沒有可能實現,而金融是最好的手段去實現減排節能目標。

金融業善於管控風險

金融的精要是在風險控制,在買方市場(Buy Side)銀行貸款能否收回、投資者的款項是否有預計回報;在賣方市場(Sell Side)借款人、項目方或基金能否兌現承諾,在財務分析上已有多種方法作評估。如為企業打分的信貸評估,從而釐定該收多少利率,為個別項目評估的回報率(ROI)或內部收益率(IRR),決定達到哪一個標竿(Benchmark)才會投,只不過今次多了一個先決條件,那便是項目是否「綠色」。

項目是否綠色並非自己說了算,國際間有幾家機構制定了認可標準,要達到它們的標準才是綠色;內地則有發改委和銀監認可的標準。香港認可的機構包括:

1.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 Initiative, CBI)
2. 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
3.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4. 貸款市場協會(Loan Market Association, LMA)
5. 香港品質保證局(HKQAA)

它們制定標準需要經過嚴格的程序,它們都有一個「綠色分類目錄」(Green Taxonomy),列明哪些項目可以認證, 有些項目如核能則仍在撰寫標準當中。

綠色項目認證框架

綠色項目認證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有些立心不良的人「掛羊頭賣狗肉」,用一些和綠色無關的項目取得較便宜的資金,或誤導一些一心只想改善環境的投資者。

認證框架主要包含4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要有充分的理據去認定項目是否綠色,款項是怎樣支付和投入產出的計劃,絕不能容許有「漂綠」的成分和胡亂花錢;第二部分要有機制確保款項是「專款專用」和按照計劃使用資金。

第三部分是監察,每年都要找認可的機構去撰寫報告,檢查項目是否如方案進行。若果發行人不依照原先計劃, 未有充分理由作解釋,金主有權要求提前還款或調高利率;第四部分是為整個項目作總結,檢討整個項目,此有助發行人下次再發債的時候,獲得更好的條件。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邵志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