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勝普京盟友 法大選沒有地震

在5月8日的「歐洲勝利日」(Victory in Europe Day),連任法國總統的馬克龍,主持紀念二戰勝利77周年。記取希特拉侵略的禍害、正視俄侵烏的苦難,是民眾熱議的話題。

45歲的馬克龍(Macron,又譯馬克宏),於4月24日勝出法國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得票約59%)。他的「險勝」,引發西方不少媒體的「僥倖」感嘆:德國之聲相關報道的標題,有「歐盟鬆口氣」之句(註1);《萊比錫人民報》稱「法國和歐洲避免了政治地震」(註2)

40歲(2017)時,馬克龍當選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至今)的第8位總統,以年輕有為、在國際間扮演外交折衝的角色,引起廣泛的關注。

本文述評法國總統選舉與歐洲、烏克蘭局勢,要點以3個關鍵詞概括:全民國家、平衡外交、振興歐洲。

塞納河流經法國首都巴黎,一片和平景象。(巴黎官方網圖片)
塞納河流經法國首都巴黎,一片和平景象。(巴黎官方網圖片)

親俄者如贏  歐洲大地震

馬克龍「險勝」引起「僥倖」之嘆,一是他的連任,為法國和歐洲重要的穩定因素;二是他的對手、得票約41%的勒龐(Le Pen),被稱為親俄的「普京盟友」,曾獲俄銀行信貸,她如當選,法國的外交政策將轉向,西方的抗俄侵烏會有很大障礙。

馬克龍生於1977年,是45歲的「年輕人」,在法國政壇卻是「老將」級的戰馬,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2014年37歲時任內閣經濟產業部長,2017年40歲首次當上總統。

他與候選人對手的得票率,有約18%的差距,不算小。但不少投票給他的,只是不滿勒龐而轉向,故被稱為「險勝」。如非俄侵烏引起法國人的憂患意識,後者的「親俄形象」又不那麼清晰,得票的差距會縮小。

53歲的政客勒龐,是主要政黨國民聯盟(RN)的主席。此黨被稱為極右保守派。在西方與北京,左與右的概念有意涵差異,西方所謂極右保守派,實際是極左冒進派。

勒龐和國民聯盟的取向,是極端民族主義,力主削弱歐盟、北約影響力,主張法國親近俄羅斯,緊縮移民政策,甚至禁止回教女性戴頭巾。

歐盟和美國對她的取勝有顧慮,是因為歐盟出了「左轉」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Orban),他於4月3日大選中勝出,再次連任總理。在連續3屆12年任期(2010—2022)中,他的親俄、親共取向,引起歐盟許多國家戒心;俄侵烏後,他拒絕借道援烏,亦不支持對俄後續制裁(註3)

國民聯盟如勝出,法國可能類似匈牙利,有親俄「左轉」之變,這是歐盟、北約不願見到的「大地震」。據法廣網(巴黎)的消息,德國有報紙評論稱,勒龐如勝出上台,「會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一起,炸毀整個歐盟」(註4)

法國近年的黃背心運動,由調高燃油稅而引發。(Shutterstock)
法國近年的黃背心運動,由調高燃油稅而引發。(Shutterstock)

第五共和國  總統連任者

馬克龍於2016年創建的前進黨(又譯向前行),於2017年改名為共和國前進黨(LREM)。這是中間派政黨,現在的第一大黨。

在外交宏觀層面,前進黨奉行戴高樂模式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在經濟方面,完善自由經濟(市場經濟)體系,關注民生和教育;在社會保障方面,有理性的社會主義福利政策。

馬克龍連任總統(第五共和國罕有的連任紀錄),令西方有法國政局大致穩定的預期。其中,獨立自主的平衡外交,可望不變;抗俄侵烏的政策,亦在預期之內。這就是西方政治領袖、大傳媒慶賀連任的主因。

《紐約時報》稱馬克龍取得第二個5年任期「不尋常」,「應對俄侵烏」的格局不致有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的評論,表達了「慶幸」之感:

「普京失去了在西方獲得主要地緣政治夥伴的最佳機會。如果勒龐贏了,他可能會在歐洲和北約內部擁有一個夥伴,並且在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有個盟友。」(註5)

是全民總統  避免大傾斜

在連任勝出後,馬克龍發表演講,強調是「所有人的總統」,對未投票給他者也有一份責任,必須「為一個更公義、平等的社會而努力」。

這是「全民國家」、「全民總統」論。一個國家、社會,應該讓全體居民有歸屬感,而不應該由一個當權者宣稱代表什麼階級(例如無產階級)或什麼階層、族群(例如愛國者)。傾斜主義的國家觀、社會觀,是親疏有別,不可能有公平、正義、自由。

馬克龍聲稱「所有人的總統」,是對社會多元化的認知,是要兼顧投票支持者、反對者及不同社會階層的願望和利益,尋求相對比較和諧而非一味鬥爭的社會。

他在前5年任期內的社會公共政策,諸如減低失業率、重視教育投資,諒會持續實行或尋求突破。

他在任內的民怨也不少,如退休年限延長,賦稅不公平和貧富差距大,物價上漲。在未來的任期中,他將面對更多的社會抗爭壓力。如何改善內政、多關注民疾,是很大的挑戰。

5月8日巴黎的「歐洲勝利日」集會,提醒人們毋忘希特勒侵略禍害、護衛和平和自由。(法國總統Facebook圖片)
5月8日巴黎的「歐洲勝利日」集會,提醒人們毋忘希特勒侵略禍害、護衛和平和自由。(法國總統Facebook圖片)

三大軍國中  尋對話空間

在外交領域,法國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重在建立和平對話機制,維持國與國、地緣區域間的關係平衡。在歐盟和北約範圍內,一方面建立協商、合作的團結格局,另方面在涉及大國的風波中,扮演進取的調停角色,營造和平對話的空間。

俄烏戰事爆發前後,馬克龍奔波斡旋,嘗試促成和談停戰。戰事前的法德柏林會談,力主俄烏談判化解爭端避免戰爭。在外交折衝不成功之後,則堅持反侵的國際原則,支持聯合國的相關提案,亦支持援烏行動。

在平衡外交中,他在3個軍事強國(美、中、俄)的斡旋空間較大,贏得國際好評。其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在歐盟內尤獲賞識。

對於振興歐洲,讓歐盟在全球外交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馬克龍也有使命感。默克爾於去年底退休、基督教民主聯盟成為德國在野黨後,社民黨的聯合內閣或偏弱,馬克龍可能接替默克爾,成為歐盟內較強的領軍者之一。

註:

1. 德國之聲,2022.4.25。
2. 法廣網(RFI),2022.4.25。
3. 〈匈牙利親俄總理 拒絕烏克蘭借道
4. 同2。
5. RFI,2022.4.26。

法國和俄羅斯概況圖(作者製圖)
法國和俄羅斯概況圖(作者製圖)

本文原題〈法總統連任成功 抗俄侵烏將持續〉,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站發表。

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