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影響了整整一代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據統計,世界各國的停課影響了共15.7億名學生。香港亦不例外,學校的面授課堂不時被叫停,不同的社區服務及精神健康支援亦陷於前所未有的挑戰。長期居家未能外出,體能活動及同輩社交大幅減少,這些都為下一代的精神健康帶來了隱憂。
疫情加劇兒童、青年心理壓力
事實上,兒童和青少年處於個人精神心理塑造至關重要的成長階段。疫情期間日常生活中翻天覆地的變化,會為他們帶來的不安和壓力,可能會導致強烈的情緒轉變,出現易怒、負面、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對於本身已出現精神障礙症狀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疫情所帶來的變化,或將他們推至更惡劣的處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早前發布《世界兒童狀況》年度報告,聚焦探討不同因素與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聯繫,剖析新冠疫情對下一代造成的影響。根據最新的估算,全球每7名10至19歲的青少年當中,便有一人與精神障礙共存,包括多動症、焦慮症、自閉症、雙相障礙、行為障礙、抑鬱症、飲食障礙、智力障礙和精神分裂症等。另外,自殺更是這個年齡段的五大死因之一,每年帶走近4.6萬名青少年的寶貴生命。
無獨有偶,《兒科學與青少年疾病文獻集》(Archives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的一項研究也揭示了疫情對我們下一代精神健康帶來的衝擊,研究追蹤了80000名兒童和青少年的狀況。結果顯示,新冠疫情爆發期間,臨床顯著的抑鬱和焦慮比率增加了一倍,面臨抑鬱及焦慮的年青人分別佔四分之一及五分之一。
精神健康服務資源短缺
然而,儘管事態嚴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和資源投入之間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多國政府普遍投放在精神健康方面的支出僅佔公共財政資源約2%,宣傳和保護方面的投入不足,相關的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此外,精神疾病在一些國家仍被污名化,阻礙兒童和青少年尋求治療,限制他們康復成長的機會。UNICEF呼籲各地政府正視兒童精神健康的重要性,投放更多資源在宣傳、教育、醫療等相關方面,保障孩子們能夠健康發展及成長。
在香港,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18歲以下精神科患者人數從2015/16年度的28810人躍升至2019/20年度的40350人,升幅高達四成。儘管香港每年新增約1萬個例行類別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數目,但輪候時間中位數依然從2015/16年度的65周上升至2019/20年度的80周。這意味着部分兒童和青少年或需輪候20個月才能接觸醫生並接受相關服務。
童心共濟活動 緊急支援社區
在第5波新冠疫情的侵擾下,本港大部分學校停課、社區支援服務緊絀,更多的壓力便落在照顧者和青少年及兒童自身的肩上。有見及此,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UNICEF HK)推出了「童心共濟」緊急社區支援行動,特別支援與10歲以下兒童或孕婦同住、有需要家庭留家抗疫時的基本生活所需,並發布情緒輔導指引,幫助照顧者和孩子們更好地回應,以及表達抗疫期間所產生的情緒和壓力。
同時,社區支援行動亦開設網上學習平台,支援青少年在家自主學習,透過網上課程和實踐活動,學習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及開拓課堂以外的學習體驗,鼓勵停課不停學;還有,籌辦「兒童電台」項目,讓小朋友能透過大氣電波向社會注入正面訊息。一系列的項目,旨在引導孩子及其照顧者能夠更好地面對,疫情所帶來的生活轉變,保持身心健康。
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係着社會的未來,我們呼籲社會各界關注下一代的精神健康和社交及情緒需要,給予孩子以及照顧者們更多的支持。「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一句簡單的問候,一雙溫暖的援手,匯聚細流,最終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帶來影響生命的積極結果。希望有更多朋友能夠與我們同行,一同守護孩子們心中的明媚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