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代私募行業始於上世紀50年代矽谷的科技風投,但風投過去其實一直是小衆市場,當險資、退休和捐贈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説起私募巨星,指的是併購(或買斷Buyout)基金。而率先進入名人堂的併購獵人,乃有「野蠻人」之稱的KKR公司。
憑垃圾(債)上位的私募
像買賣公司這樣的產權交易的歷史悠久,私募買斷就常常與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企業狙擊手(corporate raiders)混為一談。狙擊手通常是在公司管理層反對之下強行吞掉公司,而名氣最響的也許是電影《華爾街》中米高德格拉斯所飾演的Gordon Gekko。相比之下,私募股權通常會與董事會或現任管理團隊達成共識後才出手。但這兩種收購都依賴垃圾債券來融資,而都通常會帶來資產處置、削減成本和員工下崗。
80年代好些很有野心的買斷交易,把私募基金推上風口,造就之後幾十年的私募盛世。當中在1989年KKR以310億美元收購了RJR Nabisco為經典之最。後者是一家煙草和食品綜合集團,麾下資產諸如萬寶路和駱駝煙、著名的餅乾糖果和罐裝食品等,家喻戶曉。在此後20年,這案例一直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杠杆收購,被寫成《門口的野蠻人》一書和拍成HBO的同名電影,故事中的私募獵人斯文有型,遠比好色浮誇的企業總裁討好。因此緣故,「野蠻人」這個名詞就永久地與杠桿收購或私募股權掛鈎。
KKR結合了3位創始人的名字,後來由於分歧,第一個K於1987年離巢單飛,留下來的KR倆是表兄弟,希望公司在分裂後能重新上路,遂聘請兩位大學教授助之進行自我反省的「搜靈」,尋找生存指南,並同意出版成書,成為一本比上述野蠻人名頭和銷路都大為不如的New Financial Capitalists(1998)。不過,這本小書內容精練、寫作嚴謹,可能是關於杠桿收購的最佳「紀錄片」。
合夥人出身定義投資套路
當中一組數字尤為有趣,它包含截至成書時所有合夥人的職業背景和任期。除了3位都是投行出身的創始人外,大多數(21人中的11人)人都是1985年後才加入的。把創始人、投行家和律師等這些金融背景的合夥人加起來,就是24名投資團隊成員中的19人;基金只有一名企業顧問師和一名有企業營運的合夥人,那時已是成立後的第21年。
高層的背景組合,揭示了杠杆收購的本質是金融工程驅動的,並最大程度地利用債券的稅務優惠這個法律地位。雖然「紀錄片」還詳細介紹了基金如何為被投公司提供的運營優化,但上述各人的背景其實就説明一切。而負責上述世紀交易的,就是兩位創始人和剛從投行轉職的兩位新紮師兄。
私募併購始於金融創新,並把垃圾債券由旁門左道導入康莊大道。不過,時至今日,各種名目下的高息債林林總總,如沒有營運上的創新和披露上的配合,僅只是「野蠻」地使錢的話,那就徒然浪費了紀錄片的發起人的初心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