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發現疫下學生 數碼鴻溝擴大 影響學業身心

中小學學生的整體數碼素養在2019至2021年期間有大幅進步,超越了在2019年時期同齡學生的表現,但是日益擴大的數碼能力差距,也非常令人擔憂。

香港大學「數碼公民素養的學習與評估」研究計劃周三(5月3日)發布縱向研究結果,發現2019年至2021年間,學生的數碼能力整體雖然有所提高,但校內和校際學生的數碼能力差距卻顯著增加,在中學間尤其明顯。有一些表現優異的學校,其學生的數碼素養成績都有大幅進步,而在同校學生之間的數碼素養成績差距一直相對較小;一些表現一般的學校的情況則剛好相反。

研究亦顯示,在小學、初中和高中3個年齡組別中,報告患有嚴重精神健康問題分別顯著上升至約一至兩成,甚至有近1/4學生報告在2021年接受調查之前,曾以欺凌者和/或受害者的身份經歷過網絡欺凌,近半數受害者表示他們既是欺凌者又是受害者。而上網成癮狀況的學生比例亦顯著上升,中學生比例由2019年的8%,急增至2021年的20%。

改善設備  無助解決數碼鴻溝

研究團隊分別於2018/19學年及2021年4月至7月期間收集數據,分析來自18所小學和14所中學、逾2000名學生的數碼能力。帶領該研究的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羅陸慧英教授指出:「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中小學學生的整體數碼素養在2019至2021年期間有大幅進步,超越了在2019年時期同齡學生的表現。這很可能由於疫情期間,學生經常會使用數碼科技進行學習和休閒活動。」

然而,羅教授亦指出日益擴大的數碼能力差距也非常令人擔憂。「雖然在2021年,絕大多數學生家中都有大屏幕設備可用,可是,我們仍可看到2021年學生之間的數碼素養差距,比兩年前大幅擴大。由此可見,單憑改善或擁有數碼設備不足,以解決數碼素養鴻溝的問題。」

研究發現,來自平均社經地位較高的學校,他們擁有更多學業社會資本(以父母的教育程度和家中藏書量來衡量)和家庭資源(以學生是否有自己的房間、書桌和安靜的學習場所來衡量),學生的整體數碼素養表現也較好。

研究團隊發現,學業社會資本對學生數碼素養表現的影響比家庭資源大。(Shutterstock)
研究團隊發現,學業社會資本對學生數碼素養表現的影響比家庭資源大。(Shutterstock)

數碼素養  有助保護精神健康

另外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學校持續多次長時間停課,學生自然花多了時間在網上學習和消遣,令其有更多機會遭遇負面的網上經歷,例如網上安全問題和被網絡欺凌,或者參與不良的網上行為,例如進行高風險網上社交。這樣的經歷可能會使學生精神受壓,進而威脅到他們的身心健康。

羅教授預料,巨大的數碼素養鴻溝,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負面影響,並進一步加劇學生之間的整體學習鴻溝。「慶幸的是,我們發現數碼素養可以對學生的精神健康起到保護的作用。我們的研究顯示,網上抗逆能力需要通過引導如何適當地使用數碼科技來建立,而不是簡單靠限制學生對數碼科技的使用。」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陳健雄亦表示:「我們面臨的挑戰不再是沒有數碼設備可用,或缺乏技術上的能力,而是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軟技能,例如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識別假新聞的能力,以及在進行網上活動時,集中注意力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網上抗逆能力需要通過引導適當使用數碼科技來建立,而不是簡單靠限制使用。(Shutterstock)
網上抗逆能力需要通過引導適當使用數碼科技來建立,而不是簡單靠限制使用。(Shutterstock)

師長學生  須共同增進數碼素養

但是,學校與家庭有沒有充足的資源培養學生的數碼素養?天水圍循道衞理小學校長、「數碼公民」計劃諮詢成員蘇炳輝表示,現時大多數教師都對數碼素養缺乏了解,「大家意識到,即使在疫情過後,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仍會繼續佔有一席之地,但應該如何進行混合式學習來培養學生數碼素養,以及如何建立他們的網上抗逆能力,這將是一大挑戰。」

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的董事方奕展認為,提高家長和公眾對數碼素養的認識和理解,同樣有迫切的需要,因為他們和學生一樣也是數碼公民。因此,羅教授附議,必須採取措施支持學校和教師,設計適當的學習環境和活動,以培養學生的數碼能力和抗逆能力。

為有效應對這次研究發現的學生福祉挑戰和學習鴻溝,不只教育工作者需要扮演關鍵角色,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樣不可或缺。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