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研發軌跡 牛津大學實驗室日誌出爐

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會來焦慮,因此減輕焦慮唯一的方式便是了解真相。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正確的訊息,如何下判斷呢?就讓牛津AZ疫苗的兩位研發者親自告訴我們。

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造成整個台灣人心惶惶,疫情資訊不足,加上疫苗政策不透明,使焦慮症的人數突然大增,醫院的身心科擠到掛不上號。

幸好,不久病毒的基因序列被定了出來,疫苗製作出來了。沒想到這又是另一波亂象的開始,因為疫苗不足,大家搶着打,有人甚至花大錢出國去打疫苗。

世界疫苗資訊大混亂

當疫苗開始進口,有疫苗可打時,又有人說疫苗不可以打,打了傷身,比不打還糟。當時真是只有一個「亂」字可講:想打的,打不到,到處託人找關係;能打的卻不肯打,寧可在家中坐牢不出門。這一切都來自我們對新冠病毒的無知。

無知會帶來恐懼,恐懼會來焦慮,因此減輕焦慮唯一的方式便是了解真相,不要相信網絡上各種似是而非的訊息,自己作判斷。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正確的訊息,如何下判斷呢?

這本《疫苗先鋒》就適時而出, 牛津AZ疫苗的兩位研發者親自告訴我們新冠病毒是什麼,這個疫苗又是怎麼做出來的。讀了這本書,定了很多人的心。又一次,我們看到知識的力量。

《疫苗先鋒》書影。(天下文化圖片)
《疫苗先鋒》書影。(天下文化圖片)

實驗室日誌呈現研發腳步的痕跡

本書呈現的方式是實驗室日誌的方式,所以可信度很高。許多人不了解實驗室日誌的重要性,有一次我去英國開會,會後大家一起吃飯,席間有人問:如果實驗室着火,你會最先搶救什麼?有3位教授異口同聲的說「日誌」。

那時我還年輕,很不能理解為什麼老師們這麼看重它。後來才知道,實驗通常不會第一次就成功,在檢討失敗時,要靠日誌來找出實驗的毛病或錯誤,所以它重要,也因此它可信,因為它是每一個研發腳步的痕跡。

或許有人擔心這種生物科技的書太艱深,會看不懂。這點倒是不必擔心,它既然是科普書,不是專業書,就表示編輯要把它做到一般人可以讀懂。因此書中每一個新名詞都有註解,只要念過中學的生物課,理解它就沒有問題。

難得的是,它不單調,甚至高潮起伏。因為疫情嚴重時,一天死好幾千人,她們擔負着重大的研發進度壓力,加上有人三不五時在她們實驗室外面示威,連威廉王子來訪都得臨時改場地,這些壓力導致她們必須放下原先的工作計劃、家庭與家人、甚至自己的健康,專心致志在新冠疫苗上,真是令人非常的同情,幸好她們頂過來了,也才有今天的牛津AZ疫苗可用。

牛津大學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疫苗,因此有現成的技術平台製造新冠疫苗。(Pixabay)
牛津大學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疫苗,因此有現成的技術平台製造新冠疫苗。(Pixabay)

牛津大學早有現成的技術平台

有人懷疑疫苗研發的速度太快了,恐有安全問題。對此,作者有個很好的比喻,她說牛津大學一直以來都在作疫苗,因此有現成的技術平台,它好似蛋糕店早上一早先烤好幾個蛋糕胚,等訂單一進來,馬上塗上糖霜,寫上「生日快樂」就可賣出。

她們比別人快,因為她們從2014年非洲伊波拉疫情開始,就在利用技術平台了(日誌也證明了她們沒有做假)。

對疫苗,我們這一代是感恩的,因為我們有同學感染小兒麻痺症,終身用拐杖,也有同學死於破傷風,因為家貧,沒有鞋子穿,踩到生銹的鐵釘。

對不分晝夜,研發疫苗的科學家我們只有敬佩,尤其她們尤其她們以非營利方式授權阿斯利康,降低牛津AZ疫苗售價,使貧窮國家也可享有疫苗,更令人感動。

這兩年來跟新冠病毒的糾纏戰,使我們明白了人類不再是萬能,我們必須順天,不能勝天,不然大自然的反撲會使我們看不到明天太陽的升起。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書海尋珍)與新冠病毒競賽的兩位牛津疫苗專家

洪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