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2022年初迎來第5波新冠肺炎的疫情,現已導致超過100萬人染疫及數千人死亡;這個疫情不知會延續多久,當大家關注疫情變化及抗疫工作時,請大家不容忽視社會各階層的心理困擾,情況有如醫護問題一樣,若延醫救治,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居家抗疫 心理壓力隨之升高
在太平盛世時,每當有親人即將離世,大家可以去醫院道別,儘量見到最後一面;繼而舉辦喪禮,讓親人及朋友可以向死者作最後的致敬;但這個第5波的疫情,使一些長者在被隔離時孤單地去世,家人欲舉辦喪禮也因殯葬資源而有所阻滯。
大家除了要面對「死別」的難題,還有不少人處於「生離」狀態;因為染疫在家中自我隔離,或是被安排到隔離營,都需要被困於斗室之內,必須減少與親人相聚,如果本身已有精神病患者,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士,就會爆發情緒,新聞報道有人在隔離營做出破壞或劃出「屎畫」,都是精神崩潰的跡象。
假若一般人的病徵輕微,還可以通過電子媒體享受娛樂,但也有人喉嚨有如火燒及嚴重咳嗽,也有一些康復者需要面對一些後遺症。在英國已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及兒童從病情中康復後,有22.6%至30%的人出現精神不集中的新冠後遺症,實在令人擔心。
究竟沒有染疫的人是否比較幸福呢?事實上,很多家庭為了成功抗疫,必須執行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讓家中一起生活的人時刻都保持警覺,心理壓力會隨之而升高;假若有任何一方不願意配合,家人深厚的感情也因抗疫而被蠶食。
事實上,在兩年多的抗疫戰中,總會有人因感到疲勞而疏忽,因為失守染疫也導致被家人怪責,爭吵的可能性便增多了;若家庭本來已經不和,加上這疫情的嚴峻考驗,真是雪上加霜,關係更難修補。
現時有不少公司都實行在家上班的制度,家長及子女同時通過網絡開會和上課,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自己的房間,以至大家互相干擾,一家人在同一空間中有如困獸鬥,私人空間大減下,自然產生磨擦。
全港學童需要放這個非常特別的假期,既沒有舒展身心的空間,也必須減少聚會,沒有了歡樂的時光,自然地找機會自娛,不知不覺沉迷了電子產品,也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縱使家長成功禁止,子女也可能欠缺益智活動賦閒在家,而引起兄弟姐妹間爭吵的機會大增。
主動關懷 防止心理狀況惡化
近日在本港的網上討論區上,竟然有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表示,希望盡早感染新冠肺炎,趕在4月下旬考試前得到抗體,因他們害怕在應考期間染疫,而浪費了這6年來的時間和心血,有家長擔心子女面對考試的抗壓能力不足,因此而做出一些輕生的事;他們這次人生考驗絕不是一般人能給予過來人的參考。
縱使第五波疫情很快緩和,因疫情曾引致的情緒困擾或已破裂的關係也不會輕易消失,時間並不一定沖淡心理創傷,更不會將有問題的關係縫合;不論成人或孩子,本身心理健康或有情緒問題,都需要更關注自己及親友的心理健康,做出更強的抗逆措施。
不論幼稚園、特殊學校、中學或小學的老師,就需要主動扮演類似醫護人員的角色,在這種危急的時刻,主動站起來,每周與學生保持基本的聯繫,提醒有很多趣味學習或消閒的程式;雖然這些簡單的關懷未必能解決問題,也定能阻止問題惡化。
而心理支援機構的專業人士,更需要積極通過網絡方式協助本身有精神困擾或特殊需要的個案,提供一些減壓錦囊,也可以及早發現出現危機的個案,使到困在家中的問題有少許宣洩的機會,讓個案能夠喘息一下,等待疫情過後再尋求實體的支援。
若大家被困在家,感到無聊之極,但也不想再與家人交談,就必須尋找一些心理自救的方法;如不妨主動致電一些因為工作忙碌而較少關懷的親友,可重拾舊情誼,又可解悶;事實上,在網絡世界有很多介紹如何在疫境中保持身心開朗的短片,值得大家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