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0年,埃及王Ptolemy Soter建立的亞歷山大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而我國最早的博物館建於上海的徐家匯博物院,由法國傳教士韓伯祿創建,該院在1930改稱「震旦博物院」,營運至1952年。可謂是中國最早的自然博物館。
博物館的定義
博物館(Museum)的外文源於希臘文“mouseion”,意思是「繆斯神殿」,是希臘神話宙斯與記憶女神所生的9個女兒。她們分別負責管理史詩、音樂、歷史、舞蹈、天文、喜劇、悲劇、情詩、修辭等9個範疇。當時這個建築物是供奉神像、聖物及祭祀的地方。
1946年11月16日,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下稱ICOM)於巴黎創立,並為「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向公眾開放的美術、工藝、科學、歷史和考古學藏品的機構,包括動物園和植物園,但圖書館如無常設陳列室者則除外。」ICOM曾於1951年、1962年、1974年、1989年,對「博物館」的定義,修繕多次。ICOM對「博物館」一詞的定義修訂,反映了當時博物館所處的時代背景與經營的實際情況(陳國寧,2018)。
其後於2007年8月24日, ICOM於維也納的第22次會議,將博物館定義為:「博物館是非牟利,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永久性機構,向公眾開放,為教育、研究及樂趣為目的而獲取、保存、研究、交流和展覽人類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及當時的環境。」其實歸納多個定義,ICOM強調:博物館是非營利及常設性,其功能是蒐集、保存、修護、研究、展覽、教育及樂趣。
到2019年,ICOM又對博物館的定義,廣徵意見,總共收到269個意見,但未能取得共識,因此至今仍未有定論。現時ICOM的網頁,仍以2007年的定義為主。而我國的《博物館條例》都將博物館定性為「非營利性的組織」。
博物館的功能
博物館被譽為人類文明的寶庫,是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服務社會機構。亦有人認為博物館是一個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形象代表。蔡淑芬(2012)引述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江韶瑩對博物館功能所提出的意見:「……傳統博物館具有四大功能:典藏、展示、推廣以及研究,今天對博物館功能要求,已經超越了以上四大功能,更強烈要求博物館並不一定非要有物質性的標本,反而是應著重於溝通、詮釋、交流、休閒與娛樂……」而馬靜(2019)認為博物館的主要功能包含了徵集、保護、保存、研究、和展示。
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周功鑫指出,一個成功經營的博物館必須要能完全發揮出應有的六大功能,這六大功能就是:典藏、研究、維護、展覽、教育和娛樂(生命力新聞,2005)。綜合各專家學者的意見,博物館的功能應具備典藏、研究、保護、展覽、教育、娛樂、推廣等功能。在眾多功能中,許昌敏(2021)更建議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為人文灣區建立一個共通平台,宣介中華文化。
人文灣區的博物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2019) (下稱《綱要》)強調塑造灣區人文精神,在灣區建設的工程中負起一個重要角色。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含有豐富的中華文化遺產,而大灣區要建立如《綱要》所說的「灣區人文精神」,實是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賈敏(2019)認為博物館是社會文明發展的載體,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公立博物館,超過300家。此等博物館類型可歸納為五大類:
一、藝術博物館;
二、科學博物館;
三、人類學博物館;
四、歷史博物館;
五、混合型有特殊主題的博物館。
如果我們將以上類型的博物館,有系統的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特別是展覽功能、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將其特性刻意展現出來。透過博物館這個平台,把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彰顯及傳承,有助建立灣區人文精神。
香港亦可出一分力
香港歷史博物館於1975年成立,其藏品有香港的考古藏品、香港及華南地區的歷史藏品、民俗藏品及自然歷史藏品等。丁新豹、邱小金(1997)謂香港歷史博物館除發揮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及陳列等功能外,並設有教育中心、文娛中心、研究中心及修復中心。尤其是香港回歸祖國,該館能讓參觀者對香港歷史產生興趣,從而建立鄉土情與民族認同感。
香港既然擁有一個具使命感的博物館,又身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份子,塑造灣區人文精神也應出一分力。筆者於2021年11月29日於「教評心事」的拙作〈發展人文灣區教育課程芻議〉,文中建議香港教育局可以有系統地編整一個「灣區教育遊課程」,由小四至中六年級的學生每年於暑假或寒假期間,遊歷灣區的一個城市。
在此,我們可加入參觀博物館元素於「灣區教育遊」課程。當遊歷灣區城市之時,行程必然編排學生參觀該市的博物館,以充實這個為期9年的「灣區教育遊」課程。相反灣區其他市的中小學生或本港的中小學生,亦可安排參觀香港的博物館,尤其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以增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結語
廣州博物館的陳潔(2021)提議灣區的博物館在藏品方面,要有計劃及有意識的搜集和整理,更應把灣區的中華文化予以有系統的整合,展示人文灣區的歷史文化,強調《綱要》所說,要塑造灣區人文精神。
粵港澳大灣區的學生參觀上述的博物館後,在同一文化特質,同一文化標誌,同一文化故事,我們的學生自然對人文灣區產生歸屬感和民族自信。
參考書目:
- 丁新豹、邱小金 (1997)。香港歷史博物館在文物教育的角色。
- 生命力新聞(2005)。人才再造 開創博物館新面貌。
- 陳國寧(2018)。博物館的定義:從21世紀博物館的社會現象反思。
- 陳潔(2021)。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博物館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於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嶺南文化與人文灣區論文集,738-746。
- 馬靜(2019)。關於博物館定義和未來發展的若干思考。博物館學,Vol. 171,128-129。
- 國務院(2019)。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
- 許昌敏(2021)。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為粵港澳人文灣區建設注入新動力。於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嶺南文化與人文灣區論文集,406-408。
- 賈敏(2019)。博物館助力人文灣區建設的途徑研究。博物館學,Vol. 163,118-123。
- 蔡淑芬 (2012)。現代博物館4大功能重新界定。工商時報,201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