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培養未來學習者的關鍵

踏入21世紀的未來,筆者認為品德及情意教育有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加強下一代的抗逆能力,以面對日後各種困難和挑戰。

日前,筆者參加了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及教育政策與社會學部合辦的「香港情意學習會議及工作坊 ──新常態下培養未來學習者的關鍵」,以「照顧學生多樣性的情意學習」、「校長與教師專業協作和領導、家校合作」和「社會各界的參與」為三大主題,共有20多位專家及業界人士就新常態下的情意教育發展進行深入探討,以及分享在過去兩年期間各界持續推動學生情意學習和協作的寶貴經驗。

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情意學習」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重點在於學生的情緒成長,以教育學生認知和控制情緒,使情緒趨向成熟穩定,並擁有健全的身心靈為目標。是次會議以美國東北大學心理學教授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的主題演講”You aren’t at the mercy of your emotions──your brain creates them”揭開序幕,探討情緒如何產生。

「情緒」是每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部分。熟悉,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要面對它;陌生,因為我們對它並不了解。很多人以為情緒是天生的,只要被觸發,就會作出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反應。巴瑞特教授指出,情緒不是無法控制的天生大腦反應,而是大腦對事物建立的猜測。

大腦篩選過去的經驗,做出不同猜測、考慮不同的可能性,從而建立對世界的想法並採取行動。我們看待別人的情緒也是建基於預測上,猜測當中的意義。因此,當我們在別人身上察覺到某種情緒時,其實有部分是來自自己的猜測,因為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都沒有公認的情緒定義。

巴瑞特教授又認為,人比想像中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有能力把情緒的影響調低一點,避免造成意料之外的後果。同時,愈多的控制代表愈多的責任,我們的身體和心智相互連結,因此我們現在的行為和經驗,會變成大腦日後對事物的預測,作為唯一能改變它的人,需要為此負上責任。我們需要學習不同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經驗,以具體可行的方法控制情緒、提高情緒管理能力,擁抱責任,樂於承擔,從而打造健康的身心靈和和諧幸福的生活。

我們需要學習不同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經驗,以具體可行的方法控制情緒、提高情緒管理能力。(Shutterstock)
我們需要學習不同方式來建立自己的經驗,以具體可行的方法控制情緒、提高情緒管理能力。(Shutterstock)

建立靜觀文化  提高學生幸福感

以巴瑞特教授的觀點作為引子,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榮休教授暨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總監程介明教授指出,學生可透過早期學習和有系統的教育,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和管理。他鼓勵大家善用學校和社區的環境和資源,將學術和情意學習結合,令情意教育提升至新的層次。會議中有多位專家及教育工作者分享,如何向學生及社區推廣情意和品德教育,筆者在此向大家分享其中兩個:

香港大學林瑞芳教授介紹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在背景多元的學校推動靜觀教育和建立靜觀文化。「樂天心澄」為學校提供小學生、中學生及教師和家長課程,教導他們以正面的態度和方法處理情緒。調查結果顯示,完成靜觀課程的高中學生,在兩個月的延後測中,「幸福感」、「師生關係」及「情緒管理」項目的分數有明顯的上升,其幸福感高於香港六成的高中學生。

靜觀課程有助加強老師精神健康、減低教師身心健康風險,而老師以靜觀態度教學,對學生亦有正面的影響;「樂天心澄」為學校輔導人員提供靜觀課程、導師培訓及諮商服務,讓他們成為靜觀導師,將靜觀納入校本服務,以支援學生、老師及家長。「樂天心澄」目前有9間種子學校及27間協同學校,透過與學校管理層緊密合作,支援學生、老師及家長學習靜觀,建立可持續的校園靜觀文化。

筆者的學校亦參加了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幸福校園實踐」計劃,以建立學校的正向校園文化,打造幸福校園。本校設有貓舍及靜觀室,學生透過照顧流浪貓,學習善待及尊重生命;而學生在靜觀室裏進行靜觀練習,提升他們對自己身體、情緒及行為狀態的覺察力,令身心靈得到放鬆。筆者認為貓舍和靜觀室的環境,有助推動學生的生命和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掌握、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強化專注力,建立同理心和良好品格。

「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在背景多元的學校推動靜觀教育和建立靜觀文化。(「樂天心澄」行動Facebook圖片)
「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在背景多元的學校推動靜觀教育和建立靜觀文化。(「樂天心澄」行動Facebook圖片)

師生靜觀步行  平衡教學情緒

八鄉中心小學是賽馬會「樂天心澄」的聯繫學校之一,黎婉姍校長與團隊在會議上分享該校推動的情意教育,以關顧多元文化學生和支援老師及家長的需要為重點。該校認為家長是重要的關顧對象,為家長提供各種支援,例如舉辦家長晚會、SEN親子園藝治療工作坊、家長正向管教及親子工作坊和小一100日宴奉茶感恩活動等。

該校亦關心老師的身心靈健康,在疫情期間為老師網課技術支援、安排實體及網上的靜觀培訓;該校關顧學生的學習和情緒狀態,在小息期間進行師生靜觀步行,讓學生和老師的心靈在課後能短暫休息,又安排學生每周進行一次正向成長課,使他們在學術學習及情緒學習達至平衡。

會議上其他講者亦介紹了不同學校推動情意教育的情況及分享他們對於學校情意學習的理念、知識和非公共資源,反映出大學、慈善組織、商界、專業人士、家長和政府部門與學校的密切合作,致力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完整的情意學習經歷。

踏入21世紀的未來,筆者認為品德及情意教育有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加強下一代的抗逆能力,以面對日後各種困難和挑戰。即使社會及教育環境變幻莫測,憑着社會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和付出,情意教育的未來發展實在令人拭目以待。

大學、慈善組織、商界、專業人士、家長和政府部門與學校正密切合作,致力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完整的情意學習經歷。(賽馬會圖片)
大學、慈善組織、商界、專業人士、家長和政府部門與學校正密切合作,致力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完整的情意學習經歷。(賽馬會圖片)

李建文